孤独症谱系理论:同济大学医学院等发现芬太尼对自闭症样行为的影响机制
发布时间:2024-04-24 分类:自闭症论文 浏览量:61
作 者:张双虎 黄辛
摘 要:ACC功能障碍参与了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发病机制。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团队对幼年鼠ACC脑区的NMDAR进行了观察,并在小鼠出生后第6、8、10天在ACC立体定位注射一种阿片受体激动剂,结果在第30天诱导出自闭症样行为,同时出现ACC脑区Grin2b基因表达的降低。研究者进而于芬太尼处理后在ACC中注射慢病毒以过表达Grin2b,发现小鼠自闭症样行为中的焦虑和社交障碍得到显著缓解。
关键词:自闭症,ASD,社交障碍,自闭症谱系,自闭症谱系障碍
本报讯近日,同济大学医学院麻醉与脑功能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申远教授团队和国内外研究团队合作,通过动物实验模拟,发现阿片类镇痛药芬太尼能通过激活mu阿片受体,引起幼年小鼠大脑前扣带皮层(ACC)中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的亚基Grin2b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导致其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最终造成新生小鼠出现自闭症样行为。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英国麻醉学杂志》。
儿童麻醉手术过程中常用镇痛药物芬太尼。团队通过对出生第6天的雌性和雄性幼鼠进行3次隔天注射芬太尼,以模拟幼儿进行多次麻醉手术的镇痛过程进行研究,发现经过上述处理的小鼠在出生第30天出现明显的自闭症样行为表现;而在注射芬太尼1小时后给予芬太尼拮抗剂纳洛酮注射的小鼠并未出现自闭症样行为。
“以上结果提示,芬太尼可能造成幼年小鼠出现远期自闭症样行为表现,该效应可被拮抗剂纳洛酮所逆转。”申远解释说。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ACC功能障碍参与了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发病机制。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团队对幼年鼠ACC脑区的NMDAR进行了观察,并在小鼠出生后第6、8、10天在ACC立体定位注射一种阿片受体激动剂,结果在第30天诱导出自闭症样行为,同时出现ACC脑区Grin2b基因表达的降低。研究者进而于芬太尼处理后在ACC中注射慢病毒以过表达Grin2b,发现小鼠自闭症样行为中的焦虑和社交障碍得到显著缓解。
需要指出的是,该研究结果均是在实验动物上的发现,现阶段尚无证据表明临床使用芬太尼可导致婴幼儿出现同样的远期自闭症样行为。由于并且麻醉手术过程十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且新生儿的神经发育个体化差异巨大,该研究的临床意义尚不明确。研究者期望该研究能促使更深入地探讨麻醉镇痛药对于大脑发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