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谱系理论:浅谈行为导图在孤独症儿童行为干预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4-04-25 分类:自闭症论文 浏览量:95
来 源:基础教育研究
作 者:王萍
【摘要】行为导图是一种视觉支持策略。教师通过行为导图使孤独症儿童理解他们的行为在一定时间内可能带来的后果,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从而学会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为与情绪。根据儿童的教育教学需求、功能性行为评估结果、日常作息时间表等信息,教师制作个性化行为导图,帮助儿童改善问题行为与情绪问题。
【关键词】行为导图;孤独症;行为干预
【中图分类号】G760
2020年,美国国家孤独症中心和国家孤独症证据与实践交流中心(NationalClearinghouseonAutismEvidenceandPractice,NCAEP)公布的《适用于孤独症儿童、少年及青年的循证干预方法报告》(EvidenceBasedPracticesforChildren,Youth,andYoungAdultswithAutism)指出,视觉支持策略(VisualSupports)是一种有科学依据且具有丰富经验支持的循证实践。美国孤独症教育专家及认证行为分析师艾米·布伊(AmyBuie)将行为导图作为康复训练中为孤独症儿童提供视觉支持的方法之一。她通过多年的康复实践数据以及大量适用于真实生活场景的行为导图实例证明,行为导图在干预过程中简便易行,对孤独症儿童和其他相关障碍的儿童都有良好的干预效果。[1]
一、行为导图对孤独症儿童行为干预的必要性
行为导图是一种视觉支持策略。教师通过行为导图使孤独症儿童理解他们的行为在一定时间内可能带来的后果,引导儿童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行为导图是由教师或儿童的照护者制作的,在儿童问题行为发生之前,教师或照护者向儿童解释或提醒该行为发生的后果,避免该行为的发生。行为导图不同于其他支持孤独症儿童的视觉策略,它不仅起到提醒、解释的作用,还可以有效提高儿童的行为与情绪管理能力。
此外,孤独症儿童较难理解因果关系,具有刻板的思维方式,无法适应并接受改变,进而产生一些问题行为或情绪问题。[2]行为导图可以引导儿童理解自己的行为是如何带来后果的。行为导图以文字和图片的方式帮助儿童在视觉上看到做出正确的选择后如何获得奖励,鼓励他们做出恰当的行为来替代问题行为。
二、行为导图在孤独症儿童行为干预中的实施要求
(一)功能性行为评估是前提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行为是有其功能的,任何行为都会产生结果,而结果是行为的目的。[3]功能性行为评估是制订干预计划的前提,教师通过收集问题行为发生前后的数据,并对问题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背后的功能。教师以功能性行为评估结果为依据,找到一个易于接受并与问题行为有相同功能的目标行为,围绕目标行为制订针对性、个别化行为干预计划,提高干预的有效性。
(二)可视的、预设的日常作息时间表是基础
孤独症儿童的思维刻板,无法接受日常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从而产生一些问题行为或情绪问题。日常作息时间表不仅可以帮助儿童提前预知下一项活动的内容,还能帮助他们理解日程中偶然发生的变化,接受或适应突然的变化,减少问题行为或情绪问题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制作日常作息时间表时需要根据儿童当前的识字能力,选择文字、图片或实物的形式来呈现表中的内容。行为导图的制作是建立在儿童日常作息时间表的基础上,当有突发事件或日常安排突然需要变化时,干预者可以制作针对性较强的行为导图来帮助儿童理解突发事件或日程变化,进而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
(三)巧用个性化社交故事是关键
沟通与交往困难是孤独症儿童的核心障碍之一。美国NCAEP认可的循证实践“社交故事”则利用孤独症儿童较强的视觉信息处理能力,以图片的形式呈现日常小故事,帮助儿童理解抽象的社交概念及故事中所描述的社交情景,同时提供应对处境的恰当行为与态度,增强他们的社交理解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面对和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巧用个性化的“社会故事”是行为导图制作和实施的关键。行为导图借鉴“社交故事”的优点,利用视觉提示的功能,显示思维的完整性,改善儿童的问题行为。[4]
(四)必要的感统需求支持是保障
大部分孤独症儿童的感知觉较弱,对儿童实施感觉统合训练可以改善他们的动作协调能力、行为组织能力等。为了更好地实施行为导图,教师对有感统需求的儿童提供相应的支持是重要的。儿童获取了必要的感统需求,可以减少一些问题行为的发生。
三、行为导图在孤独症儿童行为干预中的实施过程
(一)阶段一:确定儿童的行为功能
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与交往能力较弱,无法有效处理外部信息,也不会使用恰当的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教师改善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第一步是评估其行为的功能,依据功能性行为评估结果为儿童的问题行为找一个易于接受且有相同功能的目标行为来替代,也为实施行为导图做准备。例如,当笔者要求孤独症儿童完成作业时,儿童采取打人或喊叫的方式表达“不喜欢”或“不想做”,“打人”或“喊叫”这两个行为的功能是逃避完成作业。笔者需引导儿童采用口头表达、手势语言或图片等方式表达“不喜欢”或“不想做”。
(二)阶段二:制作行为导图
行为导图有多种,如后果导图、语言导图、问题解决导图等,教师需根据儿童的特殊需要制作不同形式、不同种类的行为导图。对于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孤独症儿童,教师可以制作图片形式的行为导图。例如,一位认知能力较弱的孤独症儿童周某某(化名)在课堂上用哭闹的行为表示不想写作业,笔者制作了图片版行为导图(如图1)。白色箭头指向带来积极结果的行为选择,黑色箭头则指向带来自然后果的行为选择。教师也可以使用绿色、红色表示积极结果与自然后果。对于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孤独症儿童,教师可以制作文字形式的行为导图。例如,一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孤独症儿童陈某某(化名)在课堂上哭闹,不写数学作业,笔者制作了文字版行为导图(如图2)。
此外,行为导图的制作需要呈现两种或以上的行为选择,上半部分用白色箭头标示带来积极后果的行为选择,同时呈现做出这些选择后会得到的强化物。下半部分则用黑色箭头标示带来自然后果的行为选择。多数行为导图都需使用白色箭头来帮助儿童明白,他们即使一开始做了错的行为选择,还有机会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最终获得强化物。[5]需要注意的是,每张行为导图的制作都是依据不同儿童的特殊需求和特定的场景来设计的,教师不需要按照某个特定的次序或设计好的导图模板来呈现。
(三)阶段三:实施行为导图
行为导图的实施既可以在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发生之前,也可以在某个目标行为发生之后。教师使用后果导图时,最好是在行为发生之前就给儿童展示行为导图,以便引导儿童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但有时候面对儿童突发的问题行为或情绪问题时,教师可以采用问题解决导图帮助儿童冷静下来,辅助他们从当前的问题行为转换到所需的目标行为。例如,一位孤独症儿童张某某(化名)的妈妈因临时有事无法接他回家,请奶奶帮忙。张某某在放学时没有看到妈妈,便立刻大哭起来,不肯跟奶奶回家。笔者根据张某某哭闹的原因,与他一起讨论,制作了行为导图(如图3)。笔者通过简单明了的行为导图让张某某理解跟奶奶回家会有他喜欢的事情发生;若不跟奶奶回家,他喜欢的事情便不会发生。尽管一开始张某某会哭闹,但看到跟奶奶回家会有他喜欢的事情发生,最终选择了跟奶奶一起回家。
行为导图以视觉提示的方法让孤独症儿童理解因果关系和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从而有效改善他们的问题行为或情绪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孤独症作为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其障碍的性质决定了实施综合干预策略的必要性,教师除了采用行为导图外,还需要结合结构化教学、社交故事、卡通图示等干预策略与自然情境教学法、应用性行为分析法并用,以期得到更好的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5][美]艾米·布伊.行为导图改善孤独症谱系或相关障碍人士行为的视觉支持策略[M].黎文生,张春芬,谢建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3-5.
[2][英]洛娜·温.孤独症谱系障碍家长及专业人员指南[M].孙敦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20-42.
[3]黄伟合,贺荟中.功能性行为评估与干预:如何应对特殊需要学生的问题行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23-25.
[4]江玲.运用“行为导图”缓解随班就读自闭症学生焦虑问题的个案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9(23):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