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谱系理论:孤独症儿童干预中的作用机制及提升策略

发布时间:2024-04-29 分类:自闭症论文 浏览量:47

孤独症谱系理论:孤独症儿童干预中的作用机制及提升策略插图-西米明天

来 源: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1月第38卷第1期

作 者:刘超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江苏无锡214153)

摘要:孤独症儿童在情感理解和表达上存在较大障碍,积极情绪较少,难以与其他个体体验共享积极情感。作为微观的心理单元,积极情绪和共享积极情感同时作用于个体与环境,调节着个体的人际活动进程和内部动机。共享积极情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对干预双方产生积极效应:形成生长导向的干预模式,延长互动时间,增加互动频率,提升互动质量。在临床中,干预人员和父母可以通过提升联合注意水平、增强游戏性以及表达积极情感等策略来帮助孤独症儿童体验共享积极情感。未来孤独症儿童研究有必要将共享积极情感视为干预目标的重点,重视与共享积极情感有关的笑行为在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工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孤独症;积极情绪;共享积极情感;联合注意;内部动机

中图分类号:G7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70X(2022)01-0055-07

PDF获取: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10.11995/j.issn.2095-770X.2022.01.008

近一百年来,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中国孤独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表明,我国罹患孤独症的人口总数大约为1000万,保守估计,孤独症儿童约为200多万[1],由于患病率不断攀升,孤独症已逐渐演变成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伴随着这一严峻事实,关于孤独症儿童的干预方法有了多元的发展,包括行为治疗、游戏治疗、音乐治疗、绘画治疗以及基于通信技术基础之上的智能化干预技术。在诸多干预方法中,干预技术与操作程序是父母和干预人员关注的重点,双方的积极情感经常处于隐蔽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程度。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强调了解孤独症儿童的动机维度,研究的关注点也转向于积极情感[3]。积极情绪和共享积极情感作为微观的心理单元,不仅调节着个体的自身活动和内部动机,也作用于人际活动进程。目前,共享积极情感还未引起国内孤独症儿童研究领域与干预领域的关注,本文主要考察共享积极情感在孤独症儿童干预中的作用机制,探究提升共享积极情感的主要策略。

一、孤独症儿童在积极情绪和共享积极情感上的表现

(一)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是指由于内外刺激满足个体需要而产生的愉悦情绪[4]。积极情绪有助于帮助个体提高生活幸福感,以积极的态度评价自我和周围的事物,愉悦地探索未知事物。孤独症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出现结构性失调,导致他们在情绪的感知、理解、体验和表达方面存在困难,最明显的特征是难以体验较高强度和较高频率的积极情绪。孤独症儿童的情绪经常是平的[5],积极情绪较少,消极情绪和中性情绪较多[6-7]。研究者对40名孤独症儿童和40名发展正常儿童进行亲子互动研究,将儿童的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情绪调节策略进行编码,结果发现,两组父母对儿童的反应具有同等程度的敏感性和温暖度,但是,孤独症儿童总体上表现出较低水平的积极情绪和较高水平的消极情绪,情绪调节策略比较单一[8]。结合临床表现,与正常儿童相比,孤独症儿童的积极情绪表达总体处于偏低水平,且其积极情绪多处于个体内部。研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在观察自己的兴趣图片时伴随积极情绪的增强,但是在观察他人的兴趣图片时不伴随积极情绪的增强[9],也即是说,孤独症儿童难以关注他人的兴趣,对他人的兴趣很难体验到积极情绪。

(二)共享积极情感

共享积极情感是不同个体基于共同活动时体验到的积极情感。共享积极情感指这样的时刻,互动双方都处于幸福、欢笑之中,体验着情感的连接[10]。共享积极情感包括两个更为宽泛的建构,即社会注意和社会情绪,在社会注意领域,共享积极情感包括对人脸和眼睛进行视觉关注的偏好,在情绪情感领域,则包括先天的气质特征、情绪唤醒、情绪调节以及情绪表达和理解[11]。从操作性上讲,共享积极情感包括笑和眼神接触两个分离的、可观察的行为,在一般情景下,这两个行为是整合在一起的[12]。使用共享积极情感是告诉沟通同伴关于共享积极经验的情绪涵义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比如说,一个儿童对着成人笑,他采用联合注意来向成人传达他关于某个玩具的兴奋,儿童笑容的呈现和一个相关的手势能够有效地展现联合注意的功能:与同伴共享积极经验[12]。共享积极情感具有进化价值,在个体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帮助个体获取资源和持久关注。本质上,共享积极情感是就某一个关注对象或活动内容与他人产生类似的积极情感回应,这种相似的微观心理状态是互动双方之间达成的一种“内在的默契”,维护着双方之间的内在关系。在临床干预中不难发现,针对孤独症儿童较难表达出共享性质的积极情感。共享积极情感对孤独症儿童来说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11],他们在与父母或同伴互动时较难表现出共享的积极情感,这构成了孤独症儿童与他人进一步互动的障碍。

二、共享积极情感在孤独症儿童干预中的作用机制

共享积极情感帮助孤独症儿童与父母和干预者建立内在的情感关联,孤独症儿童通过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重建自己对周遭世界的理解。以往的行为技能训练侧重从行为矫正和社会技能提升的角度来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症状,主要的取向是聚焦于孤独症儿童。共享积极情感侧重从社会互动质量的角度来提升孤独症儿童的能力,主要的取向是同时聚焦于孤独症儿童和与其互动的其他个体。共享积极情感在干预过程中起着枢纽性的作用。

干预双方在联合注意焦点上同时体验到积极情绪,双方就某一个特定的人、事和活动产生一种共享的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在积极情感上达成共鸣感和同步性。共享积极情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对干预的双方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形成生长导向的干预模式、延长互动时间、增加互动频率和提升互动质量等积极后效,而这些积极后效能够进一步提高干预双方体验共享积极情感的机会和概率,形成良性循环。

(一)前因

共享积极情感需要整合三个基本条件:干预双方、联合注意焦点和积极情绪。联合注意焦点是共享积极情感产生的前提条件。积极情绪是互动双方建立内在关系必不可少的核心条件。共享积极情感有机整合了互动双方的联合注意焦点和积极情绪。正常发展儿童和发育迟缓儿童能够频繁地整合积极情感和联合注意,从而顺利地与他人形成共享积极情感[12]。孤独症儿童在表现积极情感上并不存在原初缺陷,但是在联合注意期间使用共享积极情感这一方面存在缺陷[13]。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不能将面部的笑与眼神接触整合成一个能够传递沟通意图的单一行为[14],在社会笑和共享情感的表达上都存在明显的缺陷[15]。孤独症儿童不太容易通过一种内在的力量有机地结合积极情绪与联合注意,难以与他人共享情感性的经验,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游离于他人和社会。干预的意义就在于使互动双方在联合注意焦点上形成一致性的和同步性的积极情绪体验,帮助孤独症儿童获取大量的共享积极情感体验,从而塑造孤独症儿童参与人际活动的内部动机。

(二)共享积极情感在干预中的作用与过程

共享积极情感分别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三个层面对干预双方产生积极作用,其中,生理层面与心理层面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同时,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之间也存在交互作用。

1.生理层面

积极情绪和共享积极情感可以促进个体的适应性和舒适性,带有较强的进化意义,与单一的积极情绪相比,共享积极情感整合了更多的要素,在激发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上有更大的作用。在积极情绪的影响下,免疫细胞的活动性得到增强,抗体干扰素γ激素的浓度上升[16-17]。人际之间由于觉得好玩和愉悦而引起的笑能够促进垂体释放β-内啡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多巴胺水平,有效控制疼痛,提高痛觉阈限[18],实验发现,多巴胺水平的下降与缺乏快乐情绪紧密相连[16]。与单人运动相比,多人间的同步性运动使个体的内啡肽增加了一倍[19]210–213。诸多研究从整体上说明积极情绪和共享积极情感对个体存在不可忽视的生理效应。

2.心理层面

心理层面上,共享积极情感使干预双方体验到一种愉悦的、满足的、快乐的情绪和情感,促使双方在互动过程中体验到幸福感和满足感,帮助孤独症儿童在人际互动中体验到支持的力量,体验安全感与归属感,帮助父母体验养育效能感,帮助干预人员体验工作胜任感。

养育是人类社会中一件非常艰辛的事,因此,人类的养育行为需要一种奖励机制,而这个奖励机制就隐藏在儿童与成人之间成功的互动之中。儿童对父母展露自己天真的笑容和悦耳的牙牙语,对父母产生眼神的贯注与行为的追随,以及对父母的信任和依恋,都是使得父母对儿童进行持续投资的内在原因。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缺陷是沟通障碍与情感障碍,这两个障碍严重影响了父母在养育方面的自我效能感,经常使得父母处于消极情绪之中。由于孤独症难以治愈,其父母长期遭受焦虑、抑郁和亲职压力[20],与其他障碍儿童的父母相比,孤独症儿童父母报告更高水平的焦虑[21],经验持续增长的压力、抑郁和焦虑情绪[22],这些持久的消极情绪最终削弱父母的自我效能感,进一步导致父母产生焦虑情绪与抑郁情绪[23]。研究者对302位孤独症儿童和其他特殊需要儿童的父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政府提供福利降低了七岁以下其他特殊需要儿童父母的消极情绪,但是,提供福利对不同年龄段孤独症儿童父母的消极情绪没有调节作用[24],研究者采用日记方法记录母亲的压力和情感状态,结果发现,日常的积极情感能对压力导致的长期负面影响起到缓冲作用[25]。总体上看,游离于互动双方的外部积极事件和积极经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养育自我效能感问题。父母只有在与儿童的互动中体验到理解、快乐与满足,获得默契,才可以重建养育自我效能感。

干预人员工作胜任感的获得途径包括两个:一是自身的干预技能和干预素养;一是与孤独症儿童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共享积极情感。干预人员与孤独症儿童之间体验着丰富的共享积极情感有利于提升干预人员的工作胜任感。对于干预人员而言,干预是一种任务,而恰恰是任务模式的设定容易使得干预人员在情感的投入上有所欠缺。根据观察,我们发现,在给孤独症学步儿童提供干预时,绝大部分干预人员倾向于采用中性的情感[25]。干预人员要进行频繁的观察、分析与行为介入,认知负荷大,经常会悬置自己的主观情感,即便孤独症儿童在任务中表现良好,干预人员给予的笑容和笑声也是程序性的和格式化的,缺少真切而灵动的快乐体验和情感卷入。干预人员的工作胜任感在干预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干预人员不能与孤独症儿童产生共享积极情感,随着干预时程的增长,可能会逐步降低其内在的工作胜任感。

3.社会层面

基于丰富的共享积极情感,父母与儿童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干预人员与儿童形成稳定的工作关系,这二者构成孤独症儿童成长的干预联盟。共享积极情感在塑造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帮助父母、干预人员和孤独症儿童之间形成稳固的干预联盟。研究表明,共享积极情感能够有效促进沟通的发生[26],促进父母与学步儿童之间产生共时性的交互作用,帮助学步儿童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27]。通过恰当的互动策略,孤独症儿童也可以改善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对父母产生依恋[28]。成功的干预是在良好的关系中得以完成的,不是“我来发现你的问题”“对你进行干预”,并“修正你的缺陷”,而是“我试着理解你”“发现你的独特”“和你一起克服困难”,并“帮助你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研究发现,依恋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儿童功能领域的发展及养育者敏感性的提高[28]。只有建立内在的情感性的关系,才能真正意义上形成干预联盟。在稳固的干预联盟中,父母、干预人员和儿童体验着较为稳定的、可预期的共享积极情感,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儿童对人际活动产生内在的兴趣和动机。

(三)后效

共享积极情感通过生理、心理和社会等三个层面的路径产生积极后效,具体看来,包括:形成生长导向的互动模式,主动延长互动时间,主动增加互动频率,提升干预质量。通过与孤独症儿童之间形成同时性的积极情感体验,父母和干预人员形成生长导向的互动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享受互动时光;体验互动产生的快乐情绪;能够灵活根据儿童当下的状况进行干预目标和相应技术的调整;把干预对方知觉为一个具有特殊需要的独特个体;从情感上接纳这一独特的个体。在生长导向的工作模式下,父母和干预人员可以更加完整地投入到干预过程之中,帮助儿童更好地实现生长,客观上延长成人与孤独症儿童之间的互动时间,增加互动频率,提升互动质量,这一系列积极后效提升干预双方之间的联合注意水平,增加了积极情绪的产生,从而进一步形成了更为稳定的共享积极情感。

三、提升共享积极情感的技术

共享积极情感是对父母和干预人员发起干预活动的内在奖赏,有助于他们产生与孤独症儿童进行持续互动的动力。在某种程度上,干预的要点与难点是通过提升联合注意、增强游戏性以及表达积极情感等策略来帮助干预双方体验共享积极情感。

(一)提升联合注意

联合注意是情绪交换与共享的前提,联合注意技能和共享积极情感是内在关联的[11]。共享积极情感是互动双方基于共同的注意焦点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孤独症儿童的联合注意能力存在缺陷,难以形成共享积极情感。孤独症儿童一般更容易关注客体,在关注人上花的时间较少[11]。与人比较,客体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更高,而人的身体姿势、声调和面部表情经常变化,容易导致过度刺激。一项fMRI研究向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儿童分别呈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图片和他人感兴趣的事物的图片,结果表明,在观看自己的兴趣图片时,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儿童大脑的情感神经区域都得到了激活,在观看其他儿童感兴趣的图片时,正常发展儿童表现出相似的血氧活动模式,而孤独症儿童在大脑上的激活区域则受到更多的限制[9]。因此,在临床中,干预人员可以通过追随孤独症儿童的兴趣客体来提升互动双方的联合注意水平,进而帮助干预双方体验共享积极情绪。

(二)提升游戏性

游戏性是个体对活动充满兴趣并且容易在互动中感到乐趣的个性心理特征。游戏性高的个体能够对环境中的重要刺激给予充分的关注,并从中体验到身心的愉悦。丰富的动画性以及夸张的面部表情和姿势可以增强个体的游戏性[25]。夸张的面部表情和姿势经常与积极情感相联系。夸张的面部表情由于强度较大,能够更好地帮助孤独症儿童对之进行加工与识别。另外,夸张的声音也可以提升游戏性,在临床经验中,如果干预人员的音调听起来既温暖又包含惊奇的感受,可以较好地维持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唤醒其身体兴奋水平。游戏性高的干预人员与父母能够投入到孤独症儿童的互动之中,对儿童正在进行的活动保持持久的、内在的兴趣。临床与督导经验发现很多干预人员没有将游戏性作为一个干预工具[25]。缺乏游戏性,就难以从互动中发现好玩而有趣的微小活动单元,进而阻碍干预的进程。关于孤独症的干预方法中,游戏干预比较重视干预人员的游戏性。研究发现,在游戏干预中,儿童和父母的共享积极情感得到显著的提升,游戏可以增加儿童的社会技能,进而提升积极的亲子关系[29][30]245–273。

(三)表达积极情感

干预人员容易忽视积极情感在社会交往技能上的塑造作用。所有的学习都是透过趣味与欢笑兼具的互动产生的[31]25–28。社交技能的学习中缺乏积极情感的介入,就意味着学习过程本身缺乏内部动机。在干预与互动过程中,干预人员保持并积极情感,一方面,可以使得孤独症儿童在一种安全而信任的环境中充分表达自己,另一方面,可以大大增加与孤独症儿童之间形成共享积极情感的概率。

四、未来展望

未来的孤独症儿童干预要充分考虑共享积极情感的重要作用,干预人员和父母应该省察内心的情感状态,开发与共享积极情感密切关联的行为指标。

第一,充分考虑共享积极情感在孤独症儿童干预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将共享积极情感视为重要的干预目标。以往的孤独症干预研究更重视沟通技能,很少把积极情绪和共享积极情感视为主要的干预目标[32]。对于干预双方来说,共享积极情感既是维持有效社会沟通必不可少的情感纽带,同时也是维持有效社会关系的强化物。

未来干预人员和父母应该尽量将共享积极情感整合到干预手段和程序中,让共享积极情感成为干预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在与孤独症儿童互动过程中,父母和干预人员应该省察内心的情感状态。孤独症儿童在情绪表达和理解上存在基本障碍,互动双方难以达成共鸣感和一致性,故干预人员和父母倾向于在情感上进行扁平化的处理方式,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干预人员和父母对儿童的情感表达趋向不敏感,不能快速回应孤独症儿童发起的情感需求。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的母亲在与儿童互动时表现更少的笑,母亲也不倾向于对孤独症儿童的笑做出笑的反应[14]。为了更好地发挥共享积极情感的作用,干预人员和父母需要对内部情感状态加以内观,省察自己是否在情感上完全接纳儿童并信任儿童,反思自我是否积极面对儿童的现状。

第三,重视社会情感行为指标在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工作中的作用,开发与共享积极情感密切关联的行为指标。一般情况下,孤独症儿童在学前期才得以确诊。社会情感和相关的行为在个体出生后六个月内快速发展,如果不能在早期进行大量社会情感和相关行为的练习,潜在的孤独症儿童将会丧失最有效且最重要的早期干预时间。社会缺陷一直是孤独症儿童最显著和最一贯的关键特征,是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中极为重要的目标领域。共享积极情感的行为指标包括眼神接触、社会定向和双向互动等,这些行为指标都可以作为诊断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潜在风险因子[11]。作为一种外显的行为表现,笑是出生半年之内婴儿脸上最容易让人观察的社会行为[33]。研究者对孤独症儿童、非孤独症儿童和低风险对照组儿童的弟弟和妹妹进行研究,分别在6月龄、12月龄和18月龄对三组儿童笑的频率和持续时间进行编码和分析,结果发现,孤独症儿童的弟弟和妹妹在12月龄时笑的频率比另外两组儿童低,他们在18月龄时笑的频率依然显著低于非孤独症儿童的弟弟和妹妹,这表明笑得更少是孤独症的风险行为标记[34]。基于共同经验而发生的笑行为是共享积极情感的重要行为指标。未来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工作需要重视研究这一特定的笑行为,并将这一行为指标纳入孤独症早期筛查的指标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中国孤独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EB/OL].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19-04/12/content_74673984.htm.

[2]王海静,王志丹,邢冰冰.人工智能在孤独症障碍儿童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1,37(8):23-33.

[3]ChevallierC,KohlsG,TroianiV,etal.Thesocialmotivationtheoryofautism[J].TrendsinCognitiveScience,2012,16(4):231-239.

[4]郭小艳,王振宏.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5):810-815.

[5]BieberichA,MorganS.Affectiveexpressioninchildrenwithautismordownsyndrome[J].JournalofAutismandDevelopmentalDisorders,1998,28(28):333-338.

[6]GaronN,BrysonS,ZwaigenbaumL,etal.Temperamentanditsrelationshiptoautisticsymptomsinahigh-riskin‐fantsibcohort[J].JournalofAbnormalChildPsycholo‐gy,2009,37(1):59-78. [7]YirmiyaM,KasariC,SigmanM,etal.Facialexpressionsofaffectinautistic,mentallyretarded,andnormalchildren[J].JournalofChildPsychologyandPsychiatry,2010,30:725-735.

[8]HirschlerGuttenbergY,GolanO,OstfeldEtzionS,etal.Mothering,fathering,andtheregulationofnegativeandpositiveemotionsinhighfunctioningpreschoolerswithautismspectrumdisorder[J].JournalofChildPsychologyandPsychiatry,2014(5):530-539.[9]CascioCJ,FossFeigJH,HeacockJ,etal.Affectiveneuralresponsetorestrictedinterestsinautismspectrumdisorders[J].JournalofChildPsychologyandPsychiatry,2014,55(2):162-171.

[10]LaibleDJ,ThompsonRA.Motherchilddiscourse,attachmentsecurity,sharedpositiveaffect,andearlyconsciencedevelopment[J].ChildDevelopment,2000,71 (5):1424-1440.

[11]McMahonCR.Sharedpositiveaffect:Anearlybehavioralriskmarkerforautismspectrumdisorders[D].StateofTennessee:PsychologyDepartment,VanderbiltUniversi‐ty,2009. [12]LawtonK,KasariC.Briefreport:Longitudinalimprovementsinthequalityofjointattentioninpreschoolchildrenwithautism[J].JournalofAutismDevelopmentalDisorder,2012,42(2):307.

[13]KasariC,SigmanM,MundyP,etal.Affectivesharinginthecontextofjointattentioninteractionsofnormal,autistic,andmentallyretardedchildren[J].JournalofAutismandDevelopmentalDisorders,1990,20(1):87-100. [14]DawsonG,HillD,SpencerA,etal.Affectiveexchangesbetweenyoungautisticchildrenandtheirmothers[J].JournalofAbnormalChildPsychology,1990,18(3):335-345. [15]SullivanK.TheEarlyStartDenverModel:outcomesandmoderatorsofaninterventionfortoddlerswithautism[D].Seattle:PsychologyDepartment,UniversityofWashing‐ton,2013.

[16]YinJ.Studyontheprogressofneuralmechanismofpositiveemotions[J].TranslationalNeuroscience,2019,10(1):93–98.

[17]刘超.人类的笑:进化论与社会互动论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1):2020-2028.

[18]DunbarRM,BaronR,FrangouA,etal.Sociallaughteriscorrelatedwithanelevatedpainthreshold[J].ProceedingsoftheRoyalSocietyB:BiologicalSciences,2011,279(1731):1161-1167.

[19]罗宾·邓巴.人类的演化[M].余彬,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

[20]徐云,徐晨欣,朱旻芮.家长执行式干预在孤独症儿童家庭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3):634-637.

[21]EisenhowerAS,BakerBL,BlacherJ.Preschoolchildrenwithintellectualdisability:Syndromespeci?city,behaviourproblems,andmaternalwellbeing[J].JournalofIntellectualDisabilityResearch,2005,49(9):657-671.

[22]TimmonsLN.Theeffectiveofagratitudeinterventionatimprovingwellbeingforparentsofchildrenwithautismspectrumdisorder[D].StateofTexas:CollegeofScienceandEngineering,UniversityofTexas,2015.

[23]HastingsRP,BrownT.Behaviorproblemsofchildrenwithautism,parentalselfef?cacy,andmentalhealth[J].AmericanJournalonMentalRetardation,2002,107(3):222-232.

[24]LimKK,ChongWH.Moderatingeffectofchild’sautismspectrumdisorder(ASD)diagnosisonbenefitfindingandnegativeaffectofparents[J].AmericanJournalofOrthopsychiatry,2017,87(3):357-364.[25]MayeM,GastonD,GodinaI,etal.Playfulbutmindful:Howtobestusepositiveaffectintreatingtoddlerswithautism[J].JournaloftheAmericanAcademyofChildandAdolescentPsychiatry,2020,59(3):336-338.[26]AdamsonLB,BakemanR.Affectandattention:Infantsobservedwithmothersandpeers[J].ChildDevelopment,1985,56:582-593.

[27]LindseyEW,CalderaYM.Sharedaffectanddyadicsyn‐chronyamongsecureandinsecureparent-toddlerdyads [J].InfantandChildDevelopment,2014,24(4):394-413.

[28]刘菁菁,胡梦娟,韩小婷.自闭症儿童安全型依恋关系建立的行动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 (12):69-78.

[29]SolomonM,OnoM,TimmerS,etal.Theeffectivenessofparentchildinteractiontherapyforfamiliesofchildrenontheautismspectrum[J].Journalautismdevelopmentaldisorder,2008(38):1767-1776.

[30]WebsterStrattonC,ReidMJ.Parents,teachers,andtherapistsusingchilddirectedplaytherapyandcoachingskillstopromotechildren'ssocialandemotionalcompetenceandbuildpositiverelationships[G]//InC.E.Schaefer(Ed.).Playtherapyforpreschoolchildren.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2010.

[31]JoyceS.以爱与技术教导孩子:孤独症儿童家长与教育人员指南[M].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