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谱系理论:专家支招倾听少年“心”

发布时间:2024-04-29 分类:自闭症论文 浏览量:51

孤独症谱系理论:专家支招倾听少年“心”插图-西米明天

来 源:中国家庭报/2022年/6月/20日/第006版

作 者:本报记者侯杰冯超

摘 要:从小学到高中,抑郁症的发生率逐渐增加。青春期是抑郁症发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青春期过后女性抑郁症发病率由与男性基本持平上升为男性的2倍。儿童青少年是我们未来的希望,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守护者、践行者、传播者,才能真正为他们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成长空间。

关键词:情绪障碍,孤独症,多动症,早期干预,社交障碍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维护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孩子、父母、教师的共同努力。其中,家庭作为孩子心灵的避风港,在孩子陷入心灵困境时发挥着尤其突出的作用。

分享会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北京安定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副主任陈旭分享了对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进行干预的思路和策略。

正确看待和识别各类心理问题

陈祉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结合成长阶段确定关注重点

在儿童青少年时期最早需要关注的是孤独症。孤独症,也称自闭症。迄今科学界还未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有确切认识,也没有好的治疗方法。但研究人员发现,及早评估婴幼儿阶段的发育迟滞,及时给予训练,包括针对孩子本身和家庭环境的改善,能够起到显著效果。儿童在这个阶段的大脑发育很快,可塑性也很强,把握住发现、干预的时间,在此阶段格外重要。

在学龄前期,多动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是一个需要关注的典型问题。多动症的发病率比较高,调查发现该病发病率在6%以上。但“多动症”这个称谓对广大家长有一定误导,有的孩子会表现为问题行为很多,很难控制自己,但有的孩子则主要表现在注意力的缺陷上。目前,临床一些药物在治疗多动症方面能够起到不错的效果。

随着孩子的成长,各类情绪问题开始增加。目前抑郁症等情绪障碍呈现低龄化的特点,即使在低年级小学生中也不乏抑郁症的发生。总体而言,从小学到高中,抑郁症的发生率逐渐增加。青春期是抑郁症发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青春期过后女性抑郁症发病率由与男性基本持平上升为男性的2倍。

此外,抽动秽语综合征、对抗违拗障碍、强迫症、社交障碍等也需要家长关注。

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心理问题

对没有到达临床疾病,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则可以从几个领域来理解,主要是情绪障碍、学业方面的适应障碍、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等。

在学业方面,读写困难非常值得关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调研发现,读写困难发病率在10%左右。另一方面,重度精神病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也不可完全忽视。

正确看待和识别各类心理问题非常重要。及早识别各类心理疾病是有效干预的基础。对于儿童青少年时期易发的多种心理疾病,早识别、早干预,疗效显著更好,疗程显著更短。而如果未能有效识别,不仅贻误治疗时机,而且可能导致问题加重,产生所谓“次生灾害”。

以读写困难为例,读写困难的儿童写字慢、难看、容易出错、“屡教不改”,这是因为患儿对字词符号的加工存在一定困难,却常常被认为是主观上的粗心、不认真。但如果家长或老师缺乏对读写困难的了解,无法有效识别儿童在学业任务上的困难和失败,就可能会苛责孩子,进而导致孩子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如果孩子学业的困难不能得到理解和有效支持,也会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反过来看,如果家长与教师能够及早识别,就可以相应调整学习要求和环境,让孩子得到最佳发展。

事实上,读写困难的孩子独特的认知能力有时候也会表现为创造力。可以针对他们的特点给予一些相应的调整,例如:减少书面作业的量,允许以口头方式汇报作业,在考试的时候给予更长的时间;父母保持情绪稳定,别急着冲孩子发火;创造氛围,协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孩子的协调能力……这些方法都能够促进孩子更好地适应学业。

家长的早期干预很关键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各界广泛关注,教育部也提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

我所在的科室每年都会在门诊和住院病房诊治数量庞大的儿童青少年患者,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的问题具有明显心理因素。有些是心理发育不健全,可能表现为语言功能、感统能力等某一方面功能的异常;有些是行为问题,可能表现出违拗、不服管教等行为特点;常见的还有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等情绪体验强烈。上述心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功能受到影响,也带给家人较大的心理负担,为家庭生活增添不稳定因素。我们发现,不稳定的家庭环境与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往往存在恶性循环。

早期干预的典型做法

任何心理问题一旦发展到较为严重的程度,就可能进入精神障碍的范畴,治疗难度增大、治疗周期延长。因此,有必要在心理问题出现的早期进行干预。

以当前的社会环境为例,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持续2年多,有许多潜在危机值得我们注意,比如儿童青少年对感染新冠病毒的焦虑情绪、缺少同伴交往导致的情绪困扰、复学后的厌学风险等。在这期间,各界推出了许多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科普,许多家长运用科学专业的教养方式,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发生波动的初始,就共情他们的心理需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疫情的影响和应对策略;部分学校组织线上的心理健康课,为学生提供交往的途径,甚至还对个别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这些措施都可以称为心理早期干预的典范。

家长作为儿童青少年接触最多的人,在陪伴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始终保持稳定理解和支持,并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调整与孩子的距离。值得强调的是,家长应该具备最先察觉孩子心理波动的能力,然后采取正确的干预方式。

分情况采取不同应对策略

除去最基本的共情与关注外,对于不同情况的儿童青少年,家长也应给予不同的帮助。比如,对发育存在滞后的儿童,应及时寻找专业的训练机构,提升儿童存在缺陷部分的能力,对于此类儿童,干预的时机尤为重要,尽早投入训练的儿童,可以在功能的恢复上获得更高回报;对行为问题表现居多的儿童,家长应积极学习并掌握一些行为矫正的技巧,将强化与惩罚的原理运用到生活中,帮助儿童习得符合社会规范的新行为模式;对情绪问题,家长可以主动了解儿童青少年的情绪状况,探究导致这一状况的内在需求是什么,积极调整家庭成员间的相处状态。

最后,如果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已经较难通过一般方式进行干预,或已对其自身的社会功能造成严重损害,一定要前往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心理科接受心理或药物治疗。

儿童青少年是我们未来的希望,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守护者、践行者、传播者,才能真正为他们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