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谱系理论:近10年国际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

发布时间:2024-05-03 分类:自闭症论文 浏览量:82

孤独症谱系理论:近10年国际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插图-西米明天

来 源:现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22年第14期

作 者:周延敏、王素芸、张婷

(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济南250022)

[摘要]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学可视化软件,以2012—2022年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SSCI和SCI-EXPANDED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趋势。结果表明,近10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文献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国内研究在国际上有较高影响力;研究热点集中于融合教育背景下孤独症儿童的学业成就、文化因素影响等相关研究;前沿研究呈现研究对象年龄跨度大、研究方法偏向于质性研究等发展趋势。未来国内学者应深化发展本土化的领域内研究,加强信息化研究,促进多元一体化干预实践研究等。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学业成就;文化因素;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769

一、前言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支持特殊教育”到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再到十九大提出“办好特殊教育”

及新时期《“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的颁布可以看出,近10年来,在国家支持下,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对孤独症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大。《计划》提出,“为孤独症儿童更好融入普通学校学习生活提供支持”[1],明确指出发展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逐渐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不仅因为孤独症儿童数量激增,更因为孤独症儿童是否享有适宜的教育,是特殊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孤独症是一种以社会沟通和社会互动受损,限制重复性行为、兴趣或活动为核心症状的源于婴幼儿早期的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简称CDC)报告称,全美被诊断为孤独症儿童的人数正在惊人地增加,2021年发病率已达到1/44[2],比2010年的发病率(1/68)增加了54.55%,比2006年的发病率(1/110)增加了150%。随着孤独症儿童数量的快速增长和教育的发展进步,国家、社会、家庭对孤独症儿童的关注度逐渐提高,让孤独症儿童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融合教育成为必然[3]。

融合教育强调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进入普通班级,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并与普通儿童共同发展。对孤独症儿童实行融合教育,使他们获得特殊教育需求方面的支持,有助于提高其与处于正常发展阶段同龄人的交往技能,发展语言沟通能力,带来积极的社会结果,促使同龄人形成包容、接纳的心态。由于孤独症儿童发展的异质性,实行融合教育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障碍,这一点已成为目前突出的教育短板,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4]。近10年来,国内对于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关注度逐渐增加。本研究通过对近10年来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数据分析,以全面了解国际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发展现状,展望发展趋势,为国内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启示。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通过软件CiteSpace对所选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版本为6.1.R2。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的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SCI-EXPANDED)和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SSCI)。通过主题检索的高级检索方式,主题1为

“inclusiveeducation、generaleducation、regularclass、mainstreamschool”,主题2为“autismspectrumdisorder、ASD、autisticdisorder、autism”,组配形式为“AND”,文章类型为“Article、Review”,语种选择为“English”,检索时间的区间设置为2012年1月1日—2022年5月16日①。经CiteSpace进行除重处理后共得到文献884篇。

三、研究结果

(一)国际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的分布特征

1.发文量

发文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领域中的发展状况,表明在研究领域中的受关注程度,对了解研究领域发展动态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发文量,得到图1。由图1可以看出,国际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依次呈现三种发展态势:2012—2018年处于平稳上升状态;2018—2020年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年度发文量由76篇急剧上升至2020年的147篇,年均发文量约为115篇,三年时间内年均增幅达39.08%,而2012—2018年文献数量的年均增幅仅为4.31%,其原因可能是2018年全球教育会议后的《布鲁塞尔宣言》接受了联合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即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并促进所有人(包括孤独症儿童)的终身学习机会,进而对教育研究产生较大影响力[5];2020年之后处于相对稳定中略有下降的发展状态。整体而言,2012—2022年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发文量呈现上升趋势,表明国际社会对于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相关研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2.地区分布

对文献地区分布进行分析,可了解不同国家在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中的发展程度和贡献度[6]。通过对2012—2022年国际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地区分布可视化分析得到表1和图2。表1根据不同国家对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相关文献的频次,选取频次前10位的国家绘制而成。图2中每个圆环代表一个国家,圆环大小与该国家发文量多少成正比;两个圆环间的连线表示合作的时间和联系的程度。

据统计发现,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的884篇文献来自71个国家,主要集中于美国、英格兰、澳大利亚、中国等国家或地区。尤其是美国,发文量最多,与很多国家联系密切,在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相比而言,我国发文量为49篇,位居第四,有一定的话语权;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联系相对美英差距较大,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为探究不同机构在国际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中的贡献度和发展程度,本研究对2012—2022年国际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机构分布可视化,得到图3。由图3可以看出,发文量最多的前五位机构依次是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Univ)、剑桥大学(UnivCambridge)、北卡罗来纳大学(UnivNCarolina)、堪萨斯大学(UnivKansas)、伦敦大学学院(UCL);中心性最高的机构是伦敦大学学院(UCL)。无论是发文数量领先还是中心性较高的机构,大都分布于英美国家。机构间的联系较为分散,不同机构间形成小规模的合作。

3.作者分布

为探析国际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领域内的权威作者及作者间合作状况,对国际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相关文献的作者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图4。由图4可以看出,发文量居于首位的作者是BARON-COHENS,发文量为13篇;其次是BRAYNEC,发文量为8篇;再次是发文量为7篇的作者LIC、LEEL。从图谱的连线可看出作者间的合作情况,BRAYNEC、BARON-COHENS等发文量居于较前位置的作者之间以及和其他作者的联系较为密切,交流次数也较多。整体而言,逐渐形成以BRAYNEC、BRON-COHENS为核心的作者群,且两者间的联系也较为紧密。

4.共被引文献分布

共被引文献是指两篇参考文献被同一篇文献引用[7],高频次及高中心性的共被引文献往往代表该领域的学科知识基础[8]。共被引文献图谱见图5。高中心性共被引文献主要研究内容为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现状及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的方法。中心性最高的共被引文献为2016年FeldmanR等人发表EXCEPTIONALCHILDRENPresence,Proximity,andPeerInteractionsofAdolescentswithSevereDisabilitiesinGeneralEducationClassrooms,中心度为0.36,主要研究内容是分析接受融合教育的严重残疾学生(包括孤独症儿童)的上课频率及与无残疾同龄人的接近程度。结果表明,严重残疾学生上课频率较低,在上课时很少接近普通儿童。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包括课程类型(文化课程、艺术课程等)和残疾类别(孤独症、智力残疾)[9]。高频次共被引文献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孤独症和发育障碍监测(AutismandDevelopmentalDisabilitiesMonitoring,以下简称ADDM)网络对11个站点内的8岁孤独症儿童患病率进行估计并调查分析对孤独症儿童循证实践干预的方法。最高频次共被引文献为《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FifthEdition,以下简称DSM-5),被引频次为47次。

综上所述,该领域内的共被引文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两方面:第一,孤独症儿童理论的相关研究,即对于孤独症儿童和融合教育的术语、价值取向的研究;第二,孤独症儿童的实践研究,即对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孤独症儿童的循证实践干预方式进行研究以及通过ADDM对孤独症儿童发病率进行研究。

(二)国际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的热点主题

研究热点代表领域内最有发展潜力、最前沿的主题[10]。关键词是文献主题的高度凝练与概括,表达文献的核心内容,是文献计量研究的重要指标[11]。因此,通过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探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判断发展方向。

为确保结果的精确性,运行CiteSpace之前,本研究将“autism”“autisticdisorder”等合并为“autismspectrumdisorder”。然后,运行软件CiteSpace,选择“LLR”算法,选择关键词,生成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6)。Q值为0.7488,S值为0.9034,聚类明显。由于融合教育(inclusiveeducation)为本文研究主题,所以不将其纳入聚类范围。为更深入了解聚类内容,需结合表2中高频和高中心性关键词及高被引、与聚类主题关系密切文献进行提炼总结。综合分析可知,当前国际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项聚类为学业成就(academicachievement)。尽管孤独症儿童的内隐学习能力似乎完好无损,但他们的问题行为影响其获得的教师支持,进而影响学业成就。该热点涉及的高频、高中心性关键词包括intervention(干预)、behavior(行为)、inclusiveeducation(融合教育)。通过二次文献法深入探析发现,该热点主要研究内容是在融合教育环境中,干预孤独症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问题行为)。Juliet等人通过视频示范技术等对孤独症儿童在学业环境中的主动发起沟通行为进行干预,并通过满足孤独症儿童学习的各种需求,改善学习环境[12]。徐胜等人通过自我监控策略和引导性目标设定对1名有破坏性行为的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成功促进了该孤独症儿童的学业参与[13]。

第二项聚类为严重残疾(severedisabilities)。严重残疾通常包括智力残疾、孤独症、多重残疾和聋哑失明等。Dymond等人将严重残疾定义为有密集、广泛或普遍的支持需求或者中重度智力残疾[14]。Shurr等人将严重残疾定义为无论是否兼具其他障碍类型的中重度智力残疾[15]。综上所述,严重残疾孤独症儿童是需要密集、广泛或普遍支持需求的孤独症儿童,可能与中重度智力残疾儿童有关。该热点的高频、高中心性关键词有adolescent(青少年时期)、socialinteraction(社会交往)、academicengagement(学业参与)。热点主要研究内容是青少年时期、严重残疾的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问题。社会交往障碍是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症状,故逐渐引起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将青少年时期的孤独症儿童安置于普通学校,使其接受融合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其社会交往。Feldman等人通过研究发现,与普通学生相比,严重残疾的孤独症儿童容易错过融合环境中的社交机会[16]。

Cater等人在研究中重点介绍了学校层面对严重残疾中学生(包括孤独症儿童及多重残疾)进行社会交往干预的五个方面[17]。

第三项聚类为高等教育(postsecondaryeducation),包含的高频、高中心性关键词为individual(个别化)、adult(成人)、ability(能力)、adaptivebehavior(适应性行为)、adolescence(青少年)。研究表明,孤独症儿童中学后的就业和教育问题已经受到国际关注[18]。该热点主要研究内容是孤独症儿童在接受高等教育前,即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可以顺利度过的影响因素。Wehman等人发现,孤独症儿童中学后过渡时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和心理发展、高中课程、工作和大学三个方面[19]。Elias的研究表明,在孤独症儿童接受高等教育之前,针对其能力、自主性等方面应该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20]。

第四项聚类为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educationalneeds)。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包括所有障碍类型的儿童。热点包含的关键词有children(儿童)、youngchildren(小孩子)、skill(技能)、technology(科技)。其中skill(技能)是高频和高中心性关键词。热点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现代化科技促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孤独症儿童的技能发展。第一,教学材料科技化。Cabielles-Hernández等人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平板,使用“词汇链”进行测试,表明其是解决孤独症儿童沟通交流技能的有效方式[21]。第二,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结合,增强儿童感知觉,提升儿童技能。Baragash通过元分析发现,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Reality,以下简称AR)对有特殊教育需求个体的学习技能、社交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22]。

第五项聚类为文化(culture)。access(获得)为该聚类包含的关键词。热点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孤独症儿童获得的服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相关性,强调文化因素的重要性。第一,本土家庭的不同文化氛围对孤独症儿童的影响。Smith等人的研究比较了处于澳大利亚个人主义文化和东南亚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孤独症儿童家庭的不同方面,发现文化影响父母对孤独症儿童的看法和反应,进而影响父母的幸福感[23]。第二,移民国外的孤独症儿童家庭,处于国外不同文化背景下获得的相关服务。Sakai等人探究中国孤独症移民家庭在美国的经历,结果发现,文化会影响其获得的卫生保健服务和父母与服务提供者的沟通[24]。Rivera-Figueroa等人对拉丁裔和美国黑人社区内父母对孤独症儿童的看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白人家庭,这类父母对孤独症儿童的看法不准确、耻辱感高[25]。综上所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在移民美国时,会由于文化差异受到差别对待,在本土文化背景下的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由于个体文化的不同,也会受到不同对待。由于孤独症儿童发病率的不断提高,应加强国际交流,打造新的“孤独症儿童教育文化”。

(三)国际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的前沿分析

热点图谱一定程度上可呈现当前的研究热点。但受频次影响,一些出现频次不高、突现性很强的热点主题难以得到体现,且词汇叠加使得呈现效果减弱[26]。为弥补热点图谱的不足,需进行突现词分析。突现词是在某段时间内出现次数或使用频次较多的词,据此可判断某一研究领域的前沿趋势[27];突发性共被引文献是在一定时期内出现频率变化较大的被引文献[28],两者结合可更准确地预测主题发展和新兴趋势(见图7)。

1.定性研究为主,定位儿童本位

有研究者指出,早期研究对融合环境中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探索不足,应该进行更多的定性研究[29]。自2012年开始,研究方法主要为定性研究,探析处于融合教育状态下的孤独症儿童现状。研究对象主要为处于青少年时期的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研究定位于“儿童本位”,主要包括儿童对自己受教育经历的理解、对自身障碍的理解[30],孤独症儿童与普通发展儿童的社会情感关系[31],社会测量状态、感知的同伴社会支持水平以及遭受欺凌的频率,以进一步了解儿童需求[32]。

2.质性研究发展,扩展研究广度

随着研究内容的丰富,研究资料变得充实,开始出现质性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出现高功能孤独症,并开始注意到学前阶段的儿童。研究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基于前期实践方面的深化研究,即对孤独症儿童受欺凌及其社会交往的研究。在受欺凌层面,Cappadocia通过调查各种形式的欺凌率,探索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并对欺凌的预防和干预进行讨论[33]。在社会交往层面,研究孤独症儿童自我、同伴和教师的社会网络[34],并对可能造成这些问题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35]。另一方面主要表现为理论研究,主要分析孤独症儿童是基于“权利”还是“需要”而接受融合教育,初步探讨融合教育的立场[36]。

3.质性研究为主,细化研究内容

基于对孤独症儿童了解的深入,研究者们不仅关注儿童个体的主观问题,也注意到和其密切相关的客观因素。研究方法以质性研究为主,研究对象囊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过渡阶段等不同学段的孤独症儿童。研究内容包含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孤独症儿童个体的主观问题。第一层面聚焦于问题行为的干预方法。研究者归纳循证实践干预的方法,确定认知行为干预、示范、脚本等六种新方法[37]。Watkins等人发现,同伴中介方法有助于改善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38]。第二层面关注儿童学业成绩。Keen等人发现,在孤独症儿童中,学业成绩存在很大差异,强调个性化评估对孤独症儿童的重要性[39]。另一方面,研究者关注与孤独症儿童密切相关

的客观因素。Baio等人通过ADDM发现,孤独症儿童的患病率存在性别差异[40]。Roberts等人发现,孤独症儿童在学校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是学校工作人员的知识和理解水平,强调将理论转换为实践的必要性[41]

综上所述,国际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的年龄跨度已从义务教育阶段向两端延伸,研究方法向质性研究发展,研究内容不再限于融合教育背景下孤独症儿童术语、价值取向等的理论研究,已经走向实践并逐渐完善。从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干预到学业成绩,可以看出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正逐渐趋向于人本化。

四、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对2012—2022年的国际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第一,整体而言,国际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英美等国家在国际研究中占据相对重要的位置。第二,研究热点方面,国际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在融合教育背景下,通过干预问题行为来积极影响孤独症儿童学业成就,严重残疾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问题,儿童顺利过渡到成人时期的影响因素和以科技手段促进孤独症儿童发展,文化因素对孤独症儿童的重要性,等等。第三,研究前沿方面,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增大、类别细化,研究方法从量化研究向质性研究发展,研究内容不再局限于理论,逐渐发展为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与实践结合的研究取向。

(二)展望

1.基于国情,深化、细化研究领域,探索本土特色研究

当前国际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逐年增加,应顺应国际趋势,关注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国内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虽然发文量在逐年增加,但总量仍然较少,不同类型和年龄的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有待细化,研究内容仍需深入探索。因此,应在扎根中国本土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研究范例,根据国内发展实际和发展特点,立足于时代发展,着眼于未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孤独症儿童研究范式,讲好孤独症研究领域的中国故事,塑造具有话语权的“孤独症儿童教育文化”,发展兼具国家特色与国际前沿水平的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

2.聚焦难点,关注重度孤独症儿童,加强信息化技术应用研究

基于人们对严重残疾孤独症儿童需求的忽视以及当前DSM-5和《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Diseases,EleventhEdition,简称ICD-11)中对障碍儿童详细类别的定义在实践或研究中使用的不便,柳叶刀委员会报告提出“重度孤独症儿童”的新概念,定义为若出现问题,需24小时能与照顾他们的成年人联系,不能完全独自留在家中,不能自理基本的日常需求。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需求与严重的智力残疾、非常有限的语言或者两者都相关[42]。相比严重残疾的孤独症儿童,重度孤独症儿童的定义更加具体、可操作,涵盖范围更广。当前严重残疾、接受融合教育的孤独症儿童已成为国际范围内的研究热点。通过分析国内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文献发现,目前相关研究较少,主要集中于轻中度孤独症儿童,较少涉及重度孤独症儿童[43-46]。国内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普通教育相比仍存在差距,无论是研究还是实践,都有待深入[47],故可在关注重度孤独症儿童的基础上,加强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领域的信息化研究,促进孤独症儿童的技能发展。通过借鉴信息化前沿的应用研究,实现人机合作,技术联合。

技术联合主要包括人工智能技术联合线下教育,有研究者通过学校机器人实验制作的蜜蜂机器人程序促进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结合标准化测试对儿童进行评估[48];将增强现实技术融合到课程中,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49]。人工智能技术联合大数据技术,突破以往的“前测、后测”,通过数字化的评估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干预,记录孤独症儿童干预、康复的全过程,提高了精准性和时效性。人工智能技术联合其他技术,如将机器人技术与在线平台结合,帮助孤独症儿童不良情绪的疏导[50]。

3.多方合作,厘清影响因素,推进儿童过渡期实践研究

本土家庭之间的文化差异、移民家庭与本土家庭的文化差异都会影响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发展,当前国内对于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文化的研究较少。首先,从文化、性别、发病率视角,审视借鉴国际研究范式,判断孤独症儿童及家庭的发展现状。其次,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政府、机构、福利院、残联、志愿者等参与其中,在政府指导下,共同厘清孤独症儿童过渡到成人时期的影响因素,创建开放、包容、平等和协作的过渡期环境,以社会和心理发展、高中课程、工作和大学三个方面为着力点,进行本土化实践探索,有针对性地对孤独症儿童的独立性、自主性、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维持等进行干预,为孤独症儿童发展提供支撑。

4.学科交叉,整合干预方式,促进多元一体化干预实践研究

在最新研究文献中,研究者探讨了循证干预的方式、同伴介入方法等。但对国内已有相关文献研究发现,同伴介入方法的文献仅有两篇[51],循证干预在我国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应通过鼓励多学科交叉,充分利用教育神经科学、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研究成果,把孤独症儿童的外在行为表现、内在心理过程和内在心理机制统一,并以多元一体化干预为理念,再根据国际研究的循证干预方式,进行本土化探索。实践中,应将孤独症儿童的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相结合进行干预,不再限于孤独症儿童的单一障碍干预,而是强调个体差异性和完整性以及干预的多元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22-01-26)[2022-05-29].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1/25/content_5670341.htm.2022.[2]MaennerMJ,ShawKA,BakianAV,etal.PrevalenceandCharacteristicsofAutismSpectrumDisorderAmongChildrenAged8YearsAutismandDevelopmentalDisabilitiesMonitoringNetwork,11Sites,UnitedStates,2018[J].MMWRSurveillSumm,2021(70):1-16.

[3]关荐,刘影.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融合教育的学校支持体系研究[J].教育探索,2015(12):44-47.

[4]郭德华,徐素琼,刘劲.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发展现状与立法建议[J].教育观察,2022(9):107112.[5]FlorianL.OntheNecessaryCoExistenceofSpecialandInclusiveEduca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clusiveEducation,2019(7-8):691-704.

[6][10]侯雨佳,张俊芳,邓猛.近十年国际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热点与知识基础———基于WebofScience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21(1):10-18.

[7]邱鹄.19982017年国际有关残疾学生考试合理便利研究的现状与热点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8(10):3-11.

[8]佘建,赵静,张家铭,等.眼动技术对自闭症患者认知行为学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2(35):5724-5732.

[9[16]FeldmanR,CarterEW,AsmusJ,etal.Presence,Proximity,andPeerInteractionsofAdolescentsWithSevereDisabilitiesinGeneralEducationClassrooms[J].ExceptionalChildren,2016(2):192-208.

[11]侯洁,张茂聪.我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10年总结———基于CNKI学术期刊20072017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心理品质”主题文献的可视化解读[J].中国特殊教育,2017(5):36-43.[12]HartJE,WhalonKJ.CreatingSocialOpportunitiesforStudentsWithAutismSpectrumDisorderinInclusiveSettings[J].InterventioninSchoolandClinic,2011(5):273-279.[13]XuS,WangJ,LeeGT,etal.UsingSelfMonitoringWithGuidedGoalSettingtoIncreaseAcademicEngagementforaStudentWithAutisminanInclusiveClassroominChina[J].TheJournalofSpecialEducation,2017(2):106-114.[14]DymondSK,ButlerAM,HopkinsSL,etal.CurriculumandContext:TrendsinInterventionsWithTransition-AgeStudentsWithSevereDisabilities[J].TheJournalofSpecialEducation,2018(3):152-162.

[15]ShurrJ,HollingsheadA.Diversity,SevereDisability,andFamily:ASystematicReviewoftheLiterature[J].ResearchandPracticeforPersonsWithSevereDisabilities,2017(4):259-272.[17]CarterEW.SupportingtheSocialLivesofSecondaryStudentsWithSevereDisabilities:ConsiderationsforEffectiveIntervention[J].JournalofEmotionalandBehavioralDisorders,2018(1):52-61.[18]TaylorJL,DaWaltLS.BriefReport:PostsecondaryWorkandEducationalDisruptionsforYouthonTheAutismSpectrum[J].JournalofAutismandDevelopmentalDisorders,2017(12):4025-4031.[19]GilsonCB,CarterEW.PromotingSocialInteractionsandJobIndependenceforCollegeStudentsWithAutismorIntellectualDisability:APilotStudy[J].JournalofAutismandDevelopmentalDisorders,2016(11):3583-3596.

[20]EliasR,MuskettAE,WhiteSW.EducatorPerspectivesonthePostsecondaryTransitionDifficultiesofStudentsWithAutism[J].Autism,2019(1):260-264.

[21]CabiellesHernándezD,PérezPérezJR,PauleRuizMP,etal.SpecializedInterventionUsingTabletDevicesforCommunicationDeficitsinChildrenWithAutismSpectrumDisorders[J].IEEETransactionsonLearningTechnologies,2016(2):182-193.

[22]BaragashRS,AlSamarraieH,AlzahraniAI,etal.AugmentedRealityinSpecialEducation:AMetaAnalysisofSingleSubjectDesignStudies[J].EuropeanJournalofSpecialNeedsEducation,2020(3):382-397.[23]SmithJ,SulekR,AbdullahiI,etal.ComparisonofMentalHealth,WellBeingandParentingSenseofCompetencyAmongAustralianandSouthEastAsianParentsofAutisticChildrenAccessingEarlyInterventioninAustralia[J].Autism,2021(6):1784-1796.[24]SakaiC,MuléC,LeClairA,etal.ParentandProviderPerspectivesontheDiagnosisandManagementofAutisminaChineseImmigrantPopulation[J].JournalofDevelopmentalandBehavioralPediatrics,2019(4):257.

[25]RiveraFigueroaK,MarfoNYA,EigstiIM.ParentalPerceptionsofAutismSpectrumDisorderinLatinxandBlackSocioculturalContexts:ASystematicReview[J].AmericanJournalonIntellectualandDevelopmentalDisabilities,2022(1):42-63.

[26]董新良,张盼盼,李县慧.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现状与展望———基于2011—2019年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立项课题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34):27-32.

[27]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242-253.

[28]邓柳,雷江华.人工智能应用于特殊教育的知识图谱分析 [J].中国特殊教育,2021(3):18-25.

[29[30]HumphreyN,LewisS.‘MakeMeNormal’:TheViewsandExperiencesofPupilsontheAutisticSpectruminMainstreamSecondarySchools.[J].Autism,2008(1):23-46.

[31]LockeJ,IshijimaEH,KasariC,etal.Loneliness,FriendshipQualityandtheSocialNetworksofAdolescentsWithHighFunctioningAutisminanInclusiveSchoolSetting[J].JournalofResearchinSpecialEducationalNeeds,2010(2):74-81.

[32]SymesW,HumphreyN.PeerGroupIndicatorsofSocialInclusionAmongPupilsWithAutisticSpectrumDisorders(ASD)inMainstreamSecondarySchools:AComparativeStudy[J].SchoolPsychologyInternational,2010(5):478-494.[33]CappadociaMC,WeissJA,PeplerD.BullyingExperiencesAmongChildrenandYouthWithAutismSpectrumDisorders[J].JournalofAutismandDevelopmentalDisorders,2012(2):266-277.[34]KasariC,LockeJ,GulsrudA,etal.SocialNetworksandFriendshipsatSchool:ComparingChildrenWithandWithoutASD[J].JournalofAutismandDevelopmentalDisorders,2011(5):533-544.

[35]ElsabbaghM,DivanG,KohYJ,etal.GlobalPrevalenceofAutismandOtherPervasiveDevelopmentalDisorders[J].AutismResearch,2012(3):16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