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谱系理论:浅谈体态律动在心智障碍儿童中的康复训练与效果评估

发布时间:2024-05-10 分类:自闭症论文 浏览量:160

孤独症谱系理论:浅谈体态律动在心智障碍儿童中的康复训练与效果评估插图-西米明天

来 源:中国民族博览

作 者:林明英宋皓洋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目前我国心智障碍儿童数量已高达2000余万,心智障碍儿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以及对环境适应方面存在许多缺陷,不能正常进行社会活动。体态律动的训练兼顾儿童的心理、身体、行为、社交的种种方面,对他们的康复训练起一定干预作用。本文拟从速度训练、听觉反应、合作意识、创造能力等方面对心智障碍儿童的康复训练进行效果评估,分析心智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感知能力、动作能力、社会行为等,从而达到有效地康复训练目的。

【关键词】体态律动;效果评估;心智障碍;音乐治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5-142-05

【本文著录格式】林明英.浅谈体态律动在心智障碍儿童中的康复训练与效果评估[J].中国民族博览,2021,03(05):142-146.

作者简介:林明英,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器乐系本科。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四川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大赛“体态律动在心智障碍儿童康复治疗中的研究”的结题文章。

一、体态律动

(一)定义及其来源

体态律动是瑞士著名作曲家达尔克罗兹提出的以身体作为乐器以表达音乐的音乐教育体系,是达尔克罗兹于1902年日内瓦音乐学院授课期间提出的,体态律动要求用身体动作感受音乐的强弱、快慢、旋律的走向,以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它不同于舞蹈,不需要学生拥有优美的姿态,这使得学生能将所听到的音乐轻松自然地表现出来。体态律动分为空间动作和原地动作两类,空间动作指爬行、走路、奔跑、跳跃等;原地动作指拍击、点/摇头、弯腰、指挥、唱歌等。

达尔克罗兹的母亲是一名音乐教师,母亲的思想对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他授课期间发现学生因枯燥的教学材料出现身体上、音乐、情感、听觉等的问题,他想创造一种方法能同时激发身体和音乐的互动、提高听觉的反应、促进音乐的理解、让学生更加热爱音乐。因此他提出了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他认为学习音乐若不和身体运动相结合起来是片面的、孤立的,音乐离不开身体律动。他的教学法的提出对传统的音乐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他的教学法对柯达伊、奥尔夫等音乐家的教学思想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的特点

(1)体态律动具有即兴创作的特点。体态律动运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所听到的音乐,即兴就是它最主要的成分。不用花太多时间研究动作,所听即所表。不用在乎动作的优美,也不用在乎表达的技术难度。即兴创作给孩子大量的想象空间,可以让他们感受美、创造美、发现美。

(2)体态律动以游戏为主。在传统的教学中,对于特殊儿童书本式教育难以理解、枯燥无味并且效果不佳。以游戏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孩子时刻保持新鲜感,集中注意力不断进步。

(3)体态律动立足于听音乐。

(4)体态律动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合作是每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社交行为,团队离不开合作。体态律动让每位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孩子从中找到音乐的兴趣团结合作。

(5)体态律动注重审美体验。达尔克罗兹认为,把音乐长期当作任务一样学习学生会长期处于反感及恐惧中。体态律动让学生以最放松的状态去领悟音乐的真谛,从中提升个人修养。

二、心智障碍

(一)心智障碍定义

心智障碍,根据美国智能不足协会之定义是指在发展期间(自受胎到满十八岁),智力功能显著低于常态,同时伴随有适应性行为方面的缺陷。当我们说一个人是心智障碍者时,就是说他在学科学习和处理日常生活以及对周围事物的了解和环境的适应能力方面,比同年纪的同伴显著的缓慢。绝大多数患者造成的原因主要是大脑器官受损,使得大脑的发育不能到达应有的水平,少数患者是因父母教养不当造成。

(二)心智障碍症状特征

轻度:语言及其分析能力弱、发育迟缓、呆板、不活跃、依赖性强缺乏主见等。

中度:阅读理解能力差、缺乏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差等。

重度:表达能力极差、动作笨拙、生活不能自理等。

极重度:无意识、无表达与理解能力、无法正常行走站立、存在运动障碍等。

(三)心智障碍产生的因素

产前因素:新陈代谢及染色体异常;母亲孕期吸烟、酗酒、营养不良、食用药物等。

产时因素:母亲盆骨狭小、早产羊水早破、胎儿缺氧、胎位不正等。

产后因素:传染病、高热惊厥、环境污染严重、外伤致脑细胞受损等。

(四)心智障碍与体态律动

在我国,因许多心智障碍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以及对环境适应方面存在许多缺陷,致使他们失去了和同龄普通儿童一样去学习、交流、接触的机会,这使得他们的大脑发育受到限制。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可以开发心智障碍儿童的大脑思维,培养他们感知与反应音乐的能力,让他们能够感受音乐的高低、强弱、长短、快慢等;体态律动可以激发儿童的创造性,通过聆听音乐即兴表演,提高儿童地表现力和节奏感;体态律动可以激发儿童身体和音乐的互动,唤醒身体每个部位,如手、脚、眼、嘴等,还能培养他们与同伴沟通交流的能力。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可以丰富心智障碍儿童的认知对象,让他们认识更多的事物本质。在训练过程中体态律动可兼顾儿童的心理、身体、行为、社交的种种方面,让他们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学会生存的基本技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终让他们能具备独自处理自身事情的能力。

三、效果评估意义

评估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作为一个过程贯穿在音乐训练中。“通过对来访者信息的收集,以达到对训练有效性的监督。”评估能确定来访者的优点和缺陷,通过教师设计的活动,系统观察个体的相关技巧和能力。

心智障碍儿童的效果评估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评估分为两种:“一种是阶段性评估,另一种是目标性评估”。阶段性评估分为初期评估、中期评估、结束期评估。通过评估来对下一阶段的训练方案进行修改完善。评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了解来访者的缺陷。通过效果评估可以了解到患儿在哪些方面存在缺陷。如:认知能力的评估,可以了解患儿在专注力、思维、记忆力、创造力等方面存在缺陷;通过运动评估,可以了解到患儿在大肌肉运动参与身体协调、平衡、四肢运动等活动和小肌肉精细动作方面存在缺陷;通过社会行为评估,可了解患儿在合作意识、人际交往等存在的缺陷。

2.为下一阶段的训练方案提供客观依据。在一个训练阶段完成后,下一阶段的训练计划和方案以上一阶段的评估结果为依据。评估结果能有效地观测到训练的方法是否正确,当一个计划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时,可以使患儿的缺陷得到有效地提升。当训练方法无效时,可通过评估数据及时调整,从而达到有效地训练。

3.判断训练效果的优劣。训练评估的比较可以了解训练的方法、计划是否合理。根据评估效果了解患儿缺陷有无明显的改善,是否需要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四、体态律动评估步骤

(一)运动与音乐感知能力的训练

1.初期训练

训练主题:《小星星》的开始与结束

训练对象:小李

参与人数:4人(小李+3名教师。1名教师弹奏、1名教师带领、1名教师帮助小李完成动作。)

患儿程度:轻度

训练时长:2个月(8次课,60分钟/课)

训练目标:(1)唤醒听觉神经,能根据音乐的指令做出相应反应。

(2)获得成就感,提升自信心。

(3)能独立进行歌唱。

训练步骤:(1)教师与儿童一起做“站立”与“坐下”两组动作。

(2)即兴弹奏儿歌《小星星》(图1),仔细聆听并歌唱歌词,感知音乐的开始与结束。

(3)即兴弹奏儿歌《小星星》,当音乐开始时儿童们坐下;音乐停止时儿童们站立。

训练结果:通过“音乐的开始与结束”,发现小李需要与教师手拉手一起互动,才能做出相应的反应。在教师的不断鼓励下,小李逐渐唤醒了听觉神经,能对音乐的指令做出反应,反应速度也逐渐增快,也从中获得了成就感,提升了自信,可进入下一阶段学习。1

2.中期训练

训练主题:《数鸭子》速度练习

训练对象:小李

参与人数:4人(小李+3名教师。1名教师弹奏、1名教师带领、1名教师帮助小李完成动作)

患儿程度:轻度

训练时长:2个月(8次课,60分钟/课)

训练目标:(1)调动双手与音乐速度的配合,感知音乐速度的变化。

(2)建立快慢意识。

训练步骤:(1)教师带领孩子拍手,数1234,由慢到快。

(2)跟唱《数鸭子》(图2),并感知速度变化。

(3)通过传球游戏来感知音乐速度的变化,当音乐速度变快时,传球的速度变快;当音乐的速度变慢时,传球的速度变慢。

训练结果:通过《数鸭子》速度练习,小李专注力相比初期训练有明显的提升。听觉反应和节奏感在教师的身体协助下逐渐能独立完成训练,可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3.末期训练

训练主题:开火车

训练形式:集体训练

训练对象:小李

参与人数:4人(小李+3名教师。1名教师弹奏,1名教师带领,1名教师帮助小李完成动作)

患儿程度:轻度

训练时长:2个月(8次课,60分钟/课)

训练目标:(1)感知音乐的速度。

(2)感知音乐指令

(3)拥有合作意识。

训练时长:2个月(8次课,60分钟/课)

训练步骤:(1)教师带领儿童回顾《小星星》的开始与结束,再次感知音乐的指令。

(2)教师带领儿童回顾《数鸭子》速度练习,再次感知音乐速度的变化。

(3)发出指令“左脚”“右脚”训练孩子们走路。

(4)2人一组,小李当火车司机。

(5)当音乐响起时,迈出左脚,开始走路。音乐停止时,停下脚步。

(6)当音乐速度变快时,加快脚步,当音乐速度变慢时,放慢脚步。

训练结果:在16次课的学习中,小李的专注度趋于平稳,并逐渐脱离教师的口头提醒;合作意识及双腿运动较好。

4.运动与音乐感知评估

为了更客观的制订和实施下一训练计划以及更科学的判定训练效果,训练方案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中期和末期,以下是小李的评估结果:

运动与音乐感知评估

姓名:小李程度:轻度记录员:林明英

时间训练次数

测试项目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6次第7次第8次首末评估差异得分

5.评估分析与结果

小李的运动与感知能力训练的测试项目为专注力、歌唱能力、听觉反应、速度感知、四肢运动及其合作意识。采用首末评估差异得分法来观测小李的改善程度。从测评结果看,小李具备良好的歌唱能力及合作意识;反应能力、速度感知、听觉反应、四肢运动在经过8次的训练后都有明显的提升。小李在训练中地表现如下:

专注力:小李需要与教师手牵手才能集中注意力,这表明小李缺乏安全感。在教师的鼓励下小李能独立参与游戏并且注意力高度集中。

听觉反应:小李无法分辨说话与音乐的声音。教师运用音乐盒玩具引导小李区分,小李对于音乐盒非常专注,经过多次的训练后小李能分辨声音的不同并愉快地加入游戏。

四肢运动、速度感知、合作意识:开火车游戏的快慢跑小李非常热爱,能快速融入游戏中,愿意和教师一起合作完成游戏,在音乐的不断变化下四肢运动良好。

歌唱能力:小李能唱出歌曲2/3的歌词。

(二)运动与音乐感知、认知能力的评估

1.初期训练A

训练主题:声音方位认知训练

训练对象:小红

参与人数:4人(小红+3名教师。1名教师弹奏,1名教师带领,1名教师辅助小红完成动作)

患儿程度:轻度

训练时长:2个月(8次课,60分钟/课)

训练目标:(1)认识小狗、小猫以及能辨别其叫声。

(2)建立空间感(前、后、左、右)。

(3)唤醒听觉神经,能根据声音辨别其方位。

训练步骤:(1)教师拿出小狗和小猫的玩具,引起患儿的注意力。

(2)教师拿出小狗玩具并唱《小狗来了》(图3)。“小狗小狗汪汪汪,开心摇尾向前走,走到跟前伸出手,想要和你握握手,汪汪汪。”让学生认识小狗并记住其叫声。

(3)教师拿出小猫玩具并唱《小猫来了》(图4)。“小猫小猫喵喵喵,想和我们做朋友,走到跟前地上躺,想让我们摸摸它,喵喵喵。”让学生认识小猫并记住其叫声。

(4)教师模仿两种动物的叫声,让患儿指出是哪一种动物。

(5)学生闭眼,教师站在不同的方位(前、后、左、右)歌唱《小狗来了》或《小猫来了》,让学生指出声音方位与动物种类。

训练结果:小红对小狗和小猫叫声的辨别有明显进步,前后方位认知较好,但左右空间感较弱,反应速度较慢不能快速的辨别声音的方位,需继续训练。2.初期训练B

训练主题:声音的左右方位认知训练

训练对象:小红

参与人数:4人(小李+3名教师。1名教师弹奏、1名教师带领、1名教师帮助小李完成动作)

患儿程度:轻度

训练时长:2个月(8次课,60分钟/课)

训练目标:在5米内能快速辨别左右的声音方位

训练步骤:(1)小红闭眼感知方向

(2)教师在小红耳边(近距离)歌唱《小狗来了》或《小猫来了》,让小红辨别左右的声音位置。

(3)当小红能正确的分辨左右方位后,教师与小红间隔1米再次歌唱,让小红分辨方位。

(4)若小红不能在1米的距离分辨方位,教师应再靠近小红进行歌唱,让其辨别方位。

(5)以此类推,让小红能在5米的距离分辨方位。

训练结果:小红在教师的引领下能快速对方位做出正确的反应,可进入中期训练阶段。

3.中期训练

训练主题:音乐速度感知

训练对象:小红

参与人数:4人(小李+3名教师。1名教师弹奏,1名教师带领,1名教师帮助小李完成动作)

患儿程度:轻度

训练时长:2个月(8次课,60分钟/课)

训练目标:能在不同的方向对音乐的快慢做出反应

教具:钢琴、非洲鼓

训练步骤:(1)教师拍非洲鼓,带领学生数1234,并拍手由慢到快。

(2)带领小红一句一句地慢念《小星星》,感受一字对一音的节奏,拍手的律动应在拍点上。

(3)教师逐渐加快速度,保持一字一音一拍的原则,逐渐加快拍手的速度。

(4)完成(1)(2)后,带领小红唱《小星星》并拍手打节奏。

(5)教师即兴变化《小星星》速度,小红应对其做出相应反应。

训练结果:小红语言能力正常,能正确感知音乐的快慢并能独立完成,可进入到下一训练阶段。

4.末期训练

训练主题:丝巾飞舞

训练对象:小红

参与人数:4人(小红+3名教师。1名教师弹奏、1名教师带领、1名教师帮助小红完成动作)

患儿程度:轻度

训练时长:2个月(8次课,60分钟/课)

教具:丝巾、钢琴

训练目标:(1)带入情景感知音乐速度的变化。

(2)即兴表演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

(3)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训练步骤:(1)教师弹奏圣桑《天鹅》,小红单手慢速挥舞丝巾感受音乐的美。

(2)教师弹奏《PorUnaCabeza》在快速和慢速的旋律中即兴舞动丝巾感受音乐。

训练结果:小红即兴创作舞动丝巾表达良好,在训练《PorUnaCabeza》这首歌曲时,由于对音乐不熟,当节奏快慢变化时毫无准备,变得手足无措,训练时分段对其训练,小红便能及时的做出反应。训练效果很成功,可结束训练。

5.评估分析与结果

为了更客观的制订和实施下一训练计划以及更科学的判定训练效果,训练方案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初期A、初期B中期和末期,以下是小红的评估结果。

小红的运动与音乐感知、认知能力的评估训练评估的测试项目为认知能力、方位反应、速度感知、拍手节奏律动及其创造能力。采用首末评估差异得分法来观测小红的改善程度。从测评结果看,小红能独立完成对动物的认知;前后方位反应、速度感知、双手节奏律动与速度感知有明显提升;创造能力较弱;左右方位反应由于训练方法不佳初期呈现负增长,初期A评估结束后增加初期B训练,左右方位反应能力明显提升。小红在训练中地表现如下:

认知能力与(前后)方位反应:小红能快速辨别小狗和小猫,并能模仿其叫声。前后方位反应较好

方位(左右)反应:小红左右空间感弱,在教师的初期B训练中才有明显提升。教师通过距离分辨的方式,帮助小红提升,效果较为明显,在本次训练过程中发现小红对于距离远近较为敏感。

速度感知:小红能在熟悉的曲目中快速做出反应。

创造能力:小红创造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口头提醒。

五、结语

本文作者所在团队在长达3年的授课中,运用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对心智障碍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并为患儿制作效果评估。多数患儿有较为明显的进步。体态律动的训练促进了他们认知、感知、情感、社会行为和个性等心理素质地发展。效果评估的制作为心智障碍儿童的治疗提供了明确的目标、为训练方案提供客观依据,也为具体的实施奠定基础,从而达到了音乐干预的治疗效果。现如今我们团队以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这种形式作为干预手段,相信日后在更多专业人士的参与下、社会知名人士的支持下,结合最新的康复手段和跨界的治疗方式(如舞动治疗、戏剧治疗、绘画治疗等),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会生存的基本技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终让他们具备独自处理自身事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EricG.WaldonDavidE.Wolfe“PredictiveUtilityoftheComputerbasedMusicPerceptionAssessmentforChildren”JournalofMusicTherapy,43(4):357.

[2]王建平,蔺秀云,陈海勇.心理诊断:贯穿于心理咨询与治疗始终的动态过程,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9):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