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谱系理论:浅述绘画疗法在特殊儿童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4-05-10 分类:自闭症论文 浏览量:89

孤独症谱系理论:浅述绘画疗法在特殊儿童社会工作中的运用插图-西米明天

来 源:理论研究

作 者:王玉凤

【摘要】:绘画是一门艺术,同时作为人类心理意象表现形式的一种,它还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工具。有研究表明,图画表达的内容比语言更加丰富。对于特殊儿童来说,由于受教育水平、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有限,其在自我认知和表达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且受性格等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不愿说出自己的心声,容易产生沟通困难的问题。这时,绘画可以作为特殊儿童和他人沟通的中介发挥一定的作用。儿童社会工作者在面对作为特殊儿童的案主时,可以让儿童把潜意识里的内容通过绘画的形式投射出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了解案主的心理、生理等背景资料,对其问题作出一定的诊断;另一方面可以使案主在绘画创作过程中释放压力、宣泄情绪,有助于帮助特殊儿童进行自我认知,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

【关键词】:绘画疗法特殊儿童社会工作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一、绘画疗法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绘画疗法又被称为技艺疗法和美术疗法,是把绘画艺术融入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早在20世纪初,绘画疗法就被用于对凡·高等艺术家的研究。绘画疗法主要是以绘画为心理咨询师和患者的中介,其并不关注患者的绘画能力和水平,而是通过为案主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让患者尽可能地表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表现或尚未表现出的情感。接受绘画疗法的对象可以不必具备绘画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治疗师的职责不是评价或判断其作品的美观程度或技能使用情况,而是重在为其营造合适、安全的环境,使其能够在这种环境中真实、没有约束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治疗师通过对其绘画作品表达的情感判断并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其成长与发展。

心理咨询师通过患者的自由绘画、按规定绘画及添补绘画三种形式,解释并分析患者的绘画构图、色彩搭配等,进而探究患者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心理治疗获得治疗效果。国外研究表明,绘画心理治疗具有帮助治疗情绪问题、促进自我认知发展、促进个体自我完善的重要作用。专业的绘画测验主要有房树人测验、家庭动力绘画测验、画人测验等形式[1]。

绘画疗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大脑神经偏侧化理论、投射理论及升华理论。美国神经生理学家罗杰·斯佩里通过研究得出,人类大脑左半球和右半球承担的功能有所差异,左脑承担的主要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分析,右脑主要承担对艺术的赏析和对情绪的处理。当社会工作者面对的案主是由于情绪原因产生的问题,就可以借助该疗法提供服务。投射理论指人类会把自己不能接受的、被压抑的本我以及潜意识里的态度和行为等借其他的事物表现出来,以缓解内心的冲突,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案主绘画作品中的线条、色彩、明暗等特点探索案主的内心世界。升华理论指当案主难以直接表达出原始的欲望或性本能时,会将这种欲望或情感转移到其他事物上,达到发泄或释放的效果,以缓解内心的冲突[2]。

二、绘画治疗运用于社会工作的干预思路

1.绘画治疗的准备阶段

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是有效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前提,只有与儿童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才能使儿童感到安全和舒适,进而能够做到敞开心扉,能更真实地用绘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增强其参与绘画过程的积极主动性,提升治疗效果。因此,在绘画治疗的准备阶段,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做的是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社会工作者和儿童建立良好专业关系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绘画环境的选择

儿童的自我控制力较弱,在复杂的环境里,受环境影响往往容易分心,难以更好地集中精力投入绘画过程,影响对内心世界的深层表达。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受环境的影响,其更有可能出现紧张和焦虑的情绪,这样不仅会影响其潜意识层面感情的表现,而且会影响其对社会工作者的信任。因此,社会工作者要努力为儿童创建安静、舒适的环境,让儿童充分地感受到安全。在必要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可以在绘画开始前或者绘画过程中播放适宜儿童的轻音乐,使儿童逐渐放松,帮助儿童投入绘画过程。

(2)绘画材料和主题的选择

在绘画之前,社会工作者应事先搜集儿童的背景资料,如儿童的认知水平、受教育程度、对绘画工具(彩铅、水彩、蜡笔等)的要求。对于年纪较小的儿童,社会工作者不宜选择水彩这种流质性强的颜料,因为儿童可能会因为难以掌控水彩而失去耐心,不愿意继续绘画。在创作特定主题的作品时,社会工作者要事先了解儿童喜欢的主题,设计难易程度适合儿童年龄的主题,这样有助于让儿童在绘画过程中获取成就感,增强儿童对绘画治疗的兴趣。

2.绘画阶段

在绘画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地尊重儿童,认识到每名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其特殊性,其绘画手法和绘画方式也有独特性。社会工作者不宜过多地干涉儿童的绘画过程,要对儿童充满信心,充分相信儿童有能力完成绘画。对于绘画进度较慢的儿童,社会工作者要有耐心,给予儿童足够的时间,鼓励儿童发挥主观能动性。

3.解释阶段

绘画作品是社会工作者了解儿童的载体,在绘画结束后,社会工作者应鼓励儿童解释自己的作品。社会工作者可以引导儿童根据自己的创作思路解释自己的作品,这个过程一方面可以提升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儿童认知自我。但有些儿童可能会因为不自信、语言障碍、内向等原因不愿意或难以解释自己的作品,此时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提问的方式,启发和引导儿童大胆表达[3]。

三、绘画治疗在特殊儿童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1.绘画疗法在留守儿童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留守儿童是城市化发展的产物,生活在这个特殊背景下的部分儿童会存在因为情感缺失导致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如性格内向、偏执、自我封闭、自卑等。针对留守儿童运用团体绘画疗法,可以丰富儿童的课外生活,培养他们的绘画兴趣;同时,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发挥小组的力量,在此过程中提升留守儿童的合作意识,帮助他们获得归属感,结交朋友,并在绘画过程中勇敢表达感情,宣泄自己的情绪,减少由情绪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

2.绘画疗法在灾后儿童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对于灾后儿童来说,其身体和心灵都遭受了巨大的创伤,或因正处于对灾难的恐惧之中,或因身体残缺处于害怕和对未来的迷茫之中,或因失去亲人而处于悲痛之中,如果用语言的方式介入服务,对他们来说不甚合适:一方面,儿童可能会因为复杂的情绪拒绝沟通;另一方面,用语言的形式再次提起发生的变故,可能会让儿童情绪崩溃,对儿童造成二次伤害。这时,社会工作者需要借助绘画这样的非语言形式进行介入。社会工作者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个使其觉得安静和安全的空间,鼓励儿童进行自由的绘画创作,将自己内心的压抑、恐惧、悲伤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在画纸上,这样有助于儿童缓解痛苦,渐渐接受现实,从痛苦中走出来。

3.绘画疗法在自闭症儿童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自闭症是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该类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兴趣面狭窄等问题。而绘画属于最直接、最直观的表达方式之一,它不需要使用语言。通过绘画的方式,自闭症儿童可以将他们潜意识里的需求、情绪及感受表现出来,有助于他们和监护人之间的交流。有研究表明,绘画可以帮助自闭症儿童有效宣泄情绪,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绘画能帮助儿童有效提升自我认知能力,逐渐改善语言障碍问题,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提升其社会化能力。

4.绘画疗法在孤残儿童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孤残儿童由于过早地失去双亲,容易产生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孤残儿童容易产生自信心不足、性格内向、负面情绪多、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绘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该类儿童的自我防御心理,让他们在画纸上敞开心扉,将潜意识中的内容真实地表现在绘画作品里。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绘画兴趣,而且能让儿童认清真实的自己,学会悦纳自己,促进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的平衡,从而避免长期压抑带来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4]。

四、绘画治疗运用于社会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专业关系的建立

在绘画治疗中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尤为重要,尤其当服务对象是特殊儿童时,社会工作者更要充分规划好介入策略,使其获得充分的尊重与足够的自信,在整个过程中坚守社会工作真诚、接纳、非批判、个别化、保密等原则。兴趣式的介入能让儿童感受到被尊重,社会工作者只有事先了解儿童的绘画习惯,尊重儿童的绘画习惯,为儿童提供合适的绘画工具,才能激发儿童的参与兴趣。社会工作者与儿童建立相互接纳和信任的专业关系,对儿童的自我探索有着重要的作用。

2.专业方法的运用

首先,在对特殊儿童进行绘画疗法介入时,由于儿童生理、心理及发展阶段的特殊性,社会工作者要根据儿童的表现情况随机应变,灵活选择并运用介入的策略,适当调整介入的思路和流程,遵循个别化的原则,为不同的儿童制订不同的介入方案。其次,绘画治疗主要被运用于心理学领域,社会工作者在运用绘画治疗进行干预时,必须加强对该治疗方式的学习,在实践经验中不断总结与反思,探索合适的介入方式,做到专业性和科学性的结合。

3.儿童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受发展阶段的影响,儿童的绘画作品会呈现出特殊性。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其作品可能会展现出个性化的特点。儿童绘画作品会因为不同的年龄阶段而有所不同,受教育水平、性格、家庭背景及想象力等都会影响到儿童的绘画创作,社会工作者要充分掌握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接纳儿童的特殊性及其作品的独特性。

4.社会工作者需要进行专业培训

绘画治疗起源于西方,主要被应用于心理学的治疗,心理治疗师受过专业、严格的训练,可以游刃有余地解决相关问题。而在解释儿童的绘画作品时,社会工作者需要接受专业的训练,或者与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合作,以免解释不全面或发生过度解释的情况,造成对儿童的伤害,对服务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结语

将绘画治疗运用于特殊儿童的介入工作,有其科学性和可行性,但由于绘画治疗来源于西方,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还有较大的探索和发展空间。在绘画治疗活动中,社会工作者应该鼓励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大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绘画治疗的效果。此外,社会工作者要在经验中总结与反思,探索适合我国儿童发展特点的绘画治疗介入模式[5]。

【参考文献】:

[1]卫蓉.浅谈在绘画活动中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J].教育革新,2017(1):74.

[2]孙培.绘画疗法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个案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4.

[3]李颖.探究儿童心理绘画守护儿童心理健康[J].才智,2015(18):206.

[4]冯楠.绘画治疗在特殊学生教育中的应用与反思[J].现代职业教育,2017(35):217.

[5]古学斌,阮曾媛琪.本土中国社会工作的研究、实践与反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