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谱系理论:基于设计心理学的儿童康复空间设计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4-05-10 分类:自闭症论文 浏览量:256

孤独症谱系理论:基于设计心理学的儿童康复空间设计对策研究插图-西米明天

来 源:论文

作 者:文◎马骅龙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南郑州451150)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儿童康复问题得到社会的重视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儿童康复市场发展迅速,产品产出持续扩张,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儿童康复产业向高技术产品方向发展,国内企业新增投资项目逐渐增多。儿童康复空间设计对策研究要以特殊儿童为本,设计者必须深入了解设计对象,如此才能做出适合的、良性的、生态的空间设计方案。

[关键词]儿童康复;感知觉;情感化;人性化;生态空间

中图分类号:TU246文献识别码:A

DOI:10.16585/j.cnki.mswx.2022.07.033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儿童康复问题得到社会的重视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儿童康复在诊疗技术推广、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科研和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社会各界对儿童康复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儿童康复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本文通过对儿童康复空间现状和设计对象的分析,结合笔者参与设计的郑州贝音(蓝鲸)儿童康复机构(巩义校区)一体化方案设计项目,对儿童康复空间设计中应重点思考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一、儿童康复空间现状分析

现阶段,大多数康复机构会设置不同的功能教室,有针对性地对儿童的肢体、听力、视力和大脑等进行训练,使儿童达到康复的效果。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对郑州现阶段儿童康复机构的调查,将儿童康复空间训练区功能分区总结如下。

(一)情景模拟功能区

情景模拟功能区是一间被布置成各种场景的教室,包括自然生态场景和社会生活场景。3-6岁是儿童认识周围世界的敏感期,他们需要有序的环境来熟悉、认识事物。各种模拟场景的情景教室可以帮助儿童在游戏中理解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场景和生活场景,让他们更加轻松地认识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生活,并从中逐渐建立起内在秩序,进而开发智力。

(二)多功能律动训练区

多功能律动训练区综合运用声、光、电及地板振动的现代产品及专业设计,对有听障、精神发育迟缓等状况的特殊儿童进行各种组合训练,搭建实用的听觉、视觉、体觉组合教学训练系统,儿童在音乐伴奏和灯光闪烁的节奏下进行视听觉训练,利用开放声场刺激听障儿童残余听力,通过地板机械震动传导,实现听障儿童体感感知,从而实现特殊儿童教育教学。

(三)感觉统合训练区

感觉统合简称感统,是指神经系统将不同的感觉信息、触觉、前庭平衡觉、本体觉、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整理及组成有用的资料,使儿童能认识四周环境及自身的需要,继而有效做出契合环境需要的反应。

感觉统合训练是指基于儿童的神经需要,以游戏的形式丰富儿童受到的感觉刺激,针对儿童的感觉统合发展水平而精心设计的感觉统合活动项目,它能为儿童提供前庭觉(重力与运动)、本体觉(肌肉与感觉)及触觉等刺激,引导儿童对感觉刺激做出适应性行为的全身运动,从而提高大脑对感觉信息的整合能力,提高运动、语言、注意力及手眼协调能力。

(四)多媒体感官互动训练区

多媒体感官互动训练区通过精心设计的光源、声源与各种先进的高科技设备,营造出富有吸引力的儿童康复环境,带给儿童触觉、前庭觉、本体觉、视觉、听觉等丰富的感官刺激,有效降低儿童的焦虑不安情绪,激发儿童主动探索环境的好奇心,提升注意力,加强人际互动。

(五)资源教室

资源教室是为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的特殊需要儿童提供的适合其特殊需要的个别化教育场所。其特殊之处在于要为学生提供最基本的康复训练、学业辅导、心理疏导、教育效果评估、潜能开发等,为学生进一步开发潜力,树立自尊心、自信心以及塑造健全人格创造有利条件。

(六)大运动虚拟互动训练区

大运动虚拟互动训练室通过智能化的设计将各项高科技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互动AR等应用到教学环境和互动设备中,构建一个生动丰富的虚拟互动世界。大运动虚拟互动训练让儿童在实时、交互的训练环境中达到学习、治疗的目的,帮助儿童改善运动、四肢协调、手眼协调、视知觉、言语、认知等多种功能。

通过实地调查,儿童康复机构大致划分为这6个区域,当然也不尽相同,例如,有的康复机构会专门设置适合儿童的厨房和餐厅,让儿童参与简单食物的制作,知道自己所吃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怎么做成可口的饭菜,让儿童在吃饭时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手部动作、嗅觉等训练。总的来说,儿童康复机构在训练项目和主题以及专业训练设备和方法上都有了科学的、质的提升。笔者在实际走访调查时了解到,不少经营者提出要对康复机构的空间进行再设计,在他们看来,空间似乎缺少了一些情感化、人性化的关怀以及设计细节等。

笔者在对比分析后发现,儿童康复空间设计并没有专门针对特殊儿童这一主体,撇开空间中的专业设备,它们几乎与幼儿园空间无异;儿童康复空间的色彩设计并没有考虑色彩的心理效应对特殊儿童的影响;儿童康复空间中缺乏情感化、人性化和人体工程学上的细节设计。人是社会和自然中的成员,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无法取代真实的自然和社会场景,儿童康复空间缺乏向社会和大自然融入的真实的体验,容易造成机械化的感知觉。

二、设计对象分析

在儿童康复空间设计对策的研究中,我们要以特殊儿童为根本,空间设计的一切对策都离不开这个本体,设计者必须深入了解设计对象,如此才能做出适合的、良性的、生态的空间。

本文中提及的设计对象主要是指4岁到12岁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包括有说话迟缓、语言障碍、肢体功能障碍、智力低下、残疾、发育迟缓及孤独症、自闭症等症状,但是经过后期康复干预有可能恢复的特殊儿童。在特殊教育中,教育者应尽可能地选用比较中性的名称,根据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个别化的教育与训练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笔者在现实调研过程中发现,投资者和经营者对儿童康复空间设计不够重视,没有有针对性地考虑儿童的心理及行为特点,在空间设计中忽视环境心理、光环境、人体工程学等设计要素,这样的空间对儿童康复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设计心理学与儿童康复空间设计

设计从来都不是以好看为目的,康复空间的设计是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空间中设计对象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未免不是一种美。天空中飞翔的鹰隼的那种流线型的造型,能让人感觉到速度和力量,殊不知,这是无数次飞行和长时间进化的结果,脱离了翅膀是为了翱翔、控制方向、俯冲捕猎等功能,去探讨它的美,无非是表面的、肤浅的。依附于功能上的形式才是适合的形式,才是有内涵的形式,才是有意味的形式。儿童康复空间设计亦是如此,功能分区、三大界面设计、材料选择、色彩组合、光环境设计和人体工程学等都要服从设计对象这一本体,立足于设计心理学,反向思考采用的设计手法能给设计对象带来怎样的心理效应,打造的空间是否能够有效促进儿童康复,这才是最主要的。

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建造巢穴的能力,“空间”一词,换句话说,正如动物的巢穴,动物本身建造的巢穴是最适合它们的,而巢穴空间在动物的参与下也在不断生长、扩展,最终形成适合其良性发展的生态空间。空间是有生命的,是会生长的,是在不断变化完善的。儿童康复空间是儿童生活和康复的场所,只有立足于设计心理学,科学对待空间中的本体,打造适合本体的生态空间,寓教于乐,才能有利于儿童康复。

笔者曾参与郑州贝音(蓝鲸)儿童康复机构(巩义校区)一体化方案设计,下面将以此案例为切入点,从4个方面探讨设计心理学与儿童康复空间设计。

(一)感知觉与空间设计

郑州贝音(蓝鲸)儿童康复机构(巩义校区)位于巩义市东南方位,距离巩义市14公里。根据实地考察,笔者将其规划出27个功能区,即园艺活动园、办公区、动物乐园、户外儿童乐园、静思室、主教学楼、儿童果园、休憩交互区、模拟集市、触觉听觉音乐喷泉、多功能教室、康复操场、纪念雕塑园等。

感知觉是人体复杂的生理反应,其会进一步促使人体产生心理效应。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首先是要产生兴趣,这样他们才会积极参与,达到康复的效果。自然的空间是有生命的,会随着四季交替变化,儿童的天性是融入自然,在自然中观察体验,自然中植物和动物的变化会引起特殊儿童感知觉的变化。该项目因地制宜,设置园艺活动园、动物乐园、户外儿童乐园、儿童果园、模拟集市和触觉听觉音乐喷泉等感知觉体验区,便于积极引导特殊儿童感知觉体验。

人是自然界中的高级动物,认识自然、融入自然、向自然界学习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过程。该项目有着先天条件,可以设置不同的感知觉体验的真实自然空间。对于一些室内空间,除了室内专业设备干预引导或是高科技模拟自然,设计者还要尽可能引导儿童走出室内,融入自然。笔者认为,在儿童康复空间设计中,对感知觉方面的体验性设计,最好的老师是大自然,空间设计的原则也应该是尽可能地模仿自然,打造有生命的、变化生长的、良性的生态空间。

(二)情感化与空间设计

人类具有高级情感,情感又能影响人的外在行为,特殊儿童有着特殊的自我情感且不尽相同,例如,肢体障碍儿童易出现压抑、焦躁的情绪,孤独症(自闭症)儿童常常情绪不稳定,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欢乐或哭泣,言语、语言障碍儿童会有自卑、自闭、烦躁等倾向。在空间设计中,设计者要站在特殊儿童的角度,充分考虑空间中的材料、色彩、照明等对其情感的影响,打造适合特殊儿童的情感化空间。

较正常儿童而言,特殊儿童有强烈的情感诉求,当诉求满足后,他们会产生一系列的正能量,进而参与到更好的康复训练中。儿童康复空间的情感化设计只有达到3个层次的情感化认同,才能打造生态化的空间。在空间设计上,设计者不仅要注重外在形象的适合,更要传递给特殊儿童信息,使其产生正向心理效应,从而达到信任、安全等情感化认同。

(三)人性化与空间设计

空间设计中的人性化不仅体现在功能分区合理、动线设计符合人的行为习惯上,还体现在空间中各种设施的无障碍使用、导视系统的无差别设计上。儿童康复空间中的人性化设计要充分考虑特殊儿童的行为习惯、生理结构、心理状况等因素。空间组织和细部设计方面要尽量做到无障碍化,如将扶手设置在缓坡两侧和活动密集的道路旁,采用双层扶手设计,以满足不同高度的特殊儿童的需要,同时在地形高差较大的地方设置L型坡道,坡道比为1:12,双层扶手围合,以保证特殊儿童的行走安全。主路和活动区域应多摆放照明设备,且选择暖色调的灯光,营造温馨的氛围,让特殊儿童夜间出行不会产生恐惧感。照明选择还要多样化,使空间变得丰富有趣,给特殊儿童带来不同的情感感受,对空间产生共鸣,获得认同感。

儿童康复空间中的人性化设计,既要考虑到共性,也要考虑特殊儿童的个体差异。人性化设计的精髓在于细节,设计者要通过空间中造型、色彩、装饰材料等设计,激发特殊儿童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总之,设计者要站在特殊儿童角度来思考空间中的各个要素,满足特殊儿童的生理需求和心理诉求。

(四)心理激发与空间设计

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一样,有着同样的情感、心理,但是对同样刺激的反应可能不一样。例如,自闭症儿童缺乏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组织和维持作用不强,也不能产生共同注意,只能过度专注于其中的某一刺激,仅能对这一刺激做出反应。对于特殊儿童来说,过小或过大的心理激发对其康复都适得其反。

地面铺装的材料、图案和色彩的变化对特殊儿童动线有一定的指引作用,并且在行走中充满趣味,能够引导其参与其中,寓教于乐,产生积极作用。在草坪上设置不同形态的雕塑,可以刺激儿童的视觉感官,在心理上对特殊儿童起到暗示作用。儿童康复空间要根据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综合把握材料、光环境和色彩等设计要素,科学运用设计原理,通过图形、色彩以及形态等视觉要素,吸引特殊儿童的视知觉注意,给其特定的心理暗示,使其产生心理激发,从而影响其行为及大脑活动,促进其康复。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儿童康复空间现状和设计对象的分析,结合笔者参与设计的郑州贝音(蓝鲸)儿童康复机构(巩义校区)一体化方案设计项目,对儿童康复空间设计中应重点思考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因笔者自身对儿童康复认知层面的不足,对某些问题的阐述不够深入,望专业人士指出。

参考文献:

[1]陈梅.关爱的尺度,心灵的丈量──武汉市智障类儿童特殊教育学校环境艺术研究[D/OL].华中科技大学,2012.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87-1013012454.htm.

[2]唐梵婷.基于环境心理学的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空间设计研究[D/OL].广东工业大学,2018.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1845-1018867116.htm.

[3]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王子怡.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人性化设计[J].百科知识,2022(3):31-33.

[5]王琳.色彩在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设计中的应用[J].居业,2021(12):66-67.

[6]王梦如.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空间设计探析[J].建筑与文化,2021(4):76-77.

[7]潘倩.基于人性化理念的SOHO办公家具系统设计的研究[D/OL].陕西科技大学,2010.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JZS200902006.htm.

[8]蹇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OL].新疆师范大学,2009.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762-20092236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