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描述:妈妈带牛牛去朋友家做客,牛牛看到柜子上的巧克力,就伸手去拿。被妈妈阻止后,牛牛就开始大声哭闹,并躺在地上打滚。
功能假设:老师对牛牛的这种行为进行了功能分析,假设牛牛哭闹并躺在地上打滚的前提是因为妈妈阻止他吃巧克力,那么其强化物是获得实物。为了验证这一假设,当牛牛看到柜子上的巧克力并伸手去拿时,妈妈再次阻止了他。牛牛又出现了哭闹并躺在地上打滚的行为。这时妈妈把巧克力给了牛牛,牛牛便停止哭闹,坐在椅子上很高兴地吃巧克力。由此推断出,获得实物(巧克力)是牛牛出现此行为的强化物。
解决方案:
1. 遇到上述情况时,要教会他用正确的方式表达需求,如“妈妈我想吃巧克力”或者“妈妈我能吃巧克力吗?”等等。妈妈可以同意给牛牛吃一颗,如果不能给牛牛吃,那么可以告诉牛牛“我们现在先来玩拼板,玩完拼板再吃巧克力”或者“我们回家路上去超市买巧克力吃”。
2. 不仅要教会孩子用正确的表达方式来提要求,而且还要教他学会等待。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妈妈说玩完拼板再吃巧克力,可是牛牛非要马上吃,而且会用同样的行为(躺在地上打滚)来表达。此时要辅助牛牛完成拼板,在其完成拼板并且没有出现问题行为时,及时给他巧克力,要用行动告诉他什么才是“等一等”。
3. 进一步分析,如果家长能细心观察牛牛,并提前预测其问题行为的发生,就可以做好预防,比如提前把巧克力藏起来,或者放在一个孩子够不到的地方。这么做不但能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还创造了有利于沟通的情境,家长可以教孩子表达“妈妈帮帮我”等语言。设置教学陷阱,延长等待时间。
4. 如果此行为发生在自己家中,偶尔可以允许孩子自己拿取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