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描述:户外活动结束后,辰辰回教室喝水,由于他喝水速度太慢,到了上课时间还没喝完,妈妈就把他的杯子拿走了,不让他再喝水。于是上课的时候他就边哭边挠自己的脸。
功能假设:老师对辰辰的这种行为进行了功能分析,假设辰辰哭的前提是没喝完水妈妈就把杯子拿走了,其强化物是引起老师关注、要喝水或逃避上课。为了验证这一假设,老师又把杯子给了他。辰辰拿着杯子喝了一口水,自己去放下杯子。放杯子时,老师观察到一个细节,只见辰辰小心地把杯子上的商标冲外摆放好。老师故意又把这个杯子随便摆放了一次,杯子上的商标不是直接冲外了,辰辰又会使劲地挠自己的脸。他会跑过去重新摆放杯子,让商标冲外,离开几步还不放心地又回头看了一眼,这才继续上课,不再挠自己的脸了。由此可以推断,不按照他自己的方式摆放杯子是挠脸的强化物。
解决方案:
1. 通过日常生活中对辰辰的观察,老师发现他对物品的摆放都有自己的方式。老师下课后,就让辰辰去收拾好玩具、教具,他会摆放得非常整齐、有规律。于是给他非常喜欢的汽车玩。儿童的刻板行为有时也是对他有利的。
2. 老师和辰辰一起摆放图书,引导他模仿、找规律,例如将一套书放在一起,由高到低、由宽到窄摆放。他对此很有兴趣,乐此不疲。
3. 老师教辰辰使用功能性语言,学说“放好,别动”。
4.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行为方式,就可以避免引发儿童的过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