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描述:周六上午,爸爸和妈妈带亮亮去陶然亭公园玩。到了公园门口,亮亮拒绝进去,躲在妈妈的身后不肯向前走,又哭又闹。妈妈俯下身跟他讲“里面有好玩的旋转木马,还有恐龙模型”(坐旋转木马、玩恐龙模型都是亮亮所喜欢的),亮亮还是不肯进去。爸爸就强行拽他进去,亮亮于是躺在地上打滚,并且在爸爸手臂上咬了一口。最后,去公园玩的计划泡汤了,一家人很不高兴地回家了。
功能假设:爸爸妈妈将亮亮发生的事情告诉老师,老师对亮亮的这种行为进行了功能分析,假设亮亮出现问题行为的前提是新环境,其强化物是逃避新环境。为了验证这一假设,老师询问亮亮的爸爸妈妈,平时是否经常带亮亮到不同的地方去,他在新环境中有没有不适当的行为表现,这是第几次去陶然亭公园,去之前有没有告诉他时间、地点、在公园里要进行什么活动等。老师还问了那一天亮亮身体是否不舒服,以前在新的环境中,亮亮出现不适当的行为是怎么处理的。亮亮的爸爸妈妈做了比较客观的答复:平时很少带亮亮到不同的环境中去。每当进入一个新环境时,亮亮都会哭闹拒绝,爸爸妈妈就只好带他离开。这是第一次带亮亮去陶然亭公园,去之前也没有告诉他任何信息。亮亮那天身体没有不适。由此可以推断,逃避新环境是亮亮又哭又闹、躺在地上打滚、咬爸爸的强化物。
解决方案:
1. 在生活中,要让亮亮经常有机会接触新环境,慢慢增强他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从他喜欢的不嘈杂的环境入手,循序渐进,一步一步让他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如果孩子具备了选择和拒绝的能力,也就可以表达不去的意愿。
2. 去陶然亭公园之前就应该告知亮亮,要去哪里,和谁去,在那儿要做什么。
3. 带上亮亮熟悉、喜欢的东西去。提前告诉亮亮有关的信息和带上他熟悉、喜欢的东西,都是为了降低他的焦虑感。不过,即使做了积极、正面的干预和预防,在实际场景中孩子仍然可能出现不适当的行为。
4. 当观察发现亮亮的焦虑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在他发生问题行为之前就要带他离开。当问题行为发生时,不要马上带他离开。待问题行为停止后,先让他做一件简单的事情,然后再带他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