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运用结构化的日程表,把孩子一整天的时间做个规划,让孩子在不同的时间做不同的事情,以此来填充孩子的空余时间,减少刻板行为的出现。
例如孩子不停的摆手,我们可以教他玩手指游戏或者玩橡皮泥,总之用有意义的活动替代无意义的刻板行为。
例如我们用卡片学习猫,我们就要带孩子去看真正的猫,不同颜色的猫,让孩子听猫的叫声,摸摸猫的身体。
让孩子多感官一起参与,来对这个猫形成一个更立体的印象。
这样孩子对猫的认识就不会刻板的停留在卡片上了。
a.地点的泛化
比如,孩子只愿意在家上卫生间,在外面不愿意进卫生间。可以从熟悉的朋友家中开始,或者熟悉的学校、商场开始。
孩子一开始可能只愿走到卫生间门口,此时要给予强化。
也可以让家人陪同,逐渐一步步的让孩子接受。
之后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再次多泛化1-2个不同地点的卫生间,最终帮助孩子。
再比如,一个小朋友每天坐电梯回家,忽然电梯坏了,走楼梯就哭闹不止,这时就需要地点泛化。
妈妈每天带他走不一样的方式回家,有时候坐电梯,有时候走楼梯。经过一段时间地点泛化,孩子终于能够接受任何方式回家了。
当然这个过程需要逐渐来的。
可能在一开始,只能让孩子走到楼梯口的地方,也可以在不同的地方采用不同的上下楼的方式。
b.时间的泛化
比如,一个小朋友每天上午上学,下午去公园,一旦更换,孩子不愿意。
这时我们就要注意时常更换顺序,让他逐步接受。
可以借用视觉时间表,刚开始提前几天每天告诉他会有改变。
然后逐渐缩短告知时间和次数,直到他能接受为止。
c.人物的泛化
比如,妈妈每天送孩子上学,一旦换了别人,孩子就情绪奔溃了。
那么,我们就需要从孩子熟悉的人开始,爸爸、爷爷、奶奶,时常更换,让他逐渐接受。
d.物品的泛化
比如,孩子时时刻刻都要拿着一个绿色小球,不愿意放下,否则哭闹不止,并且这也影响到孩子的注意力。
这时候我们可以先用其他颜色的同款小球进行替换联系,逐渐变为其他物品。
于此同时,可以练习拿起放下,甚至是给予归还的练习。
e.形式的泛化
比如,搭积木时,小朋友每次只愿意从左到右,不能接受其他等形式。
于是,我们就将形式从孩子比较能接受的方式开始,经常变换,让他逐渐接受。
例如孩子一直走同一条路线,但是当父母带孩子走很多不同的路回家之后,孩子也能慢慢改变这个刻板形式。
再比如孩子总是问同一个问题,重复同一句话,但是当孩子能力上来,能够真正理解他们问题的意思,就不会再重复问了。
比如,有些小朋友喜欢把家里的物品都按固定的顺序方法,这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整理能力。
还有的小朋友喜欢按顺序摆放物品,这可以发展成未来的一种职业技能,如图书管理员就需要将书按照编号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