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康复教育行业处于什么阶段(孤独症康复教育现状)

发布时间:2022-05-11 分类:育儿知识自闭症专题 浏览量:375

孤独症康复教育行业处于什么阶段(孤独症康复教育现状)插图-西米明天
我国早期孤独症康复教育呈现十年一个发展台阶的规律,首次诊断孤独症是20世纪80年代初;孤独症康复教育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康复教育机构逐渐增多是在21世纪初;近十年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一方面,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投入增大,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人才培养高校不断增多;另一方面,有一半康复教育机构为民办,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孤独症家长创办的。随着孤独症患病率的不断增高,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需求越来越紧迫,康复教育机构(学校)的数量和质量离社会实际需求都有很大距离,呈现如下特点:孤独症患者底数不清,导致政策滞后、康复与教育的脱节、康复教育形式单一、专业化发展处于初始阶段、效果评价体系缺失。

一、社会扶持方面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06年制订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配套实施方案》,正式将孤独症列入精神类残疾,所以有关残疾人的各种法规都适用于孤独症人士,需要为其提供特殊教育服务。2011年出台了修订版的《残疾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将孤独症儿童纳入随班就读对象之中。近年来,我国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工作从起步到加速发展,虽然有系列残疾人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但对于孤独症而言,其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要有效保障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二、社会需求与服务供给矛盾突出

孤独症个体差异大,患病率在不断上升,服务需求持续终生,但社会服务的供给基本处于起步阶段,民办机构力量薄弱,公办机构偏少,服务供给的质和量都远远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早期康复在快速发展,学龄期义务教育刚刚起步,融合教育推广困难重重,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基本是空白,康复教育质量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据《中国孤独症家庭需求蓝皮书》报道,2014年孤独症孩子异地康复/上学比例为42.7%;62%的家长认为孤独症师资数量严重不足;47.4%家长认为孤独症家庭需求与社会专业服务质量不匹配;37%的家长认为缺乏相关培训或获取信息的渠道;家长对孤独症服务机构(学校)的专业水平、管理水平满意率分别为55.5%和58.9%,可见社会需求与服务供给的矛盾仍较突出。

三、康复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格局是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为主体,以送教上门和家庭、社区教育为补充。对于孤独症而言,学前康复机构逐步形成了以民办机构为主导、公办残疾人康复机构与公办特殊教育机构为辅的局面。孤独症儿童的义务教育,主要是在普通公立、私立小学和培智学校中进行,在普通小学主要采取随班就读的形式,在培智学校主要采取混合班级教学的形式。整体上看,我国孤独症学龄前以康复训练为主,学龄期的教育则相当薄弱,虽然新近修订的《残疾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办法》规定孤独症儿童也是随班就读的对象,但现阶段能进入普通学校接受随班就读的孤独症儿童非常有限,一方面是观念问题,另一方面是专业人才和技术条件问题,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龄期孤独症儿童仍在康复机构,部分在特殊教育学校,也有的入学无门只能安置家中。我国孤独症儿童的特殊教育模式仍较单一,随班就读的实施仍存在种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