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是什么(孩子要不要上蒙特梭利幼儿园)

发布时间:2022-05-14 分类:育儿知识 浏览量:387

蒙特梭利是什么(孩子要不要上蒙特梭利幼儿园)插图-西米明天

美国作家富尔格姆曾经说过:

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在幼儿园就学过。智慧并不在高等学府的大山顶上,倒是出自主日学校里孩子们玩的沙堆中。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知道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如果能给孩子选择一个好的幼儿园环境,无疑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是有莫大的好处的。那么给孩子选一个怎么样的幼儿园才是最适合孩子的呢?笔者的孩子是从2岁半开始上的蒙特梭利幼儿园,现在马上3岁半了。因此身边有很多朋友问我,蒙特梭利是什么,蒙特梭利理念的幼儿园怎么样,值得上吗?

蒙特梭利幼儿园值得上吗?

回顾了孩子这一年成长的变化,我想说:蒙特梭利幼儿园,值得上!给孩子选一个好的蒙氏园,我想这是我育儿以来做的最对的一个决定之一。下面我将结合孩子在幼儿园里的一些经历,来和大家说说我喜欢蒙特梭利的原因,大家或许也能帮助父母朋友们侧面了解蒙特梭利理念的幼儿园是什么。

先来总结几个点:

  • 蒙特梭利是基于观察、因材施教的课程
  • 蒙特梭利能提高孩子动手能力,鼓励自主学习
  • 蒙特梭利的混龄教育更有助于孩子的社交能力
  • 蒙特梭利真实的教育让孩子更加独立思考和自信
  • 蒙特梭利科学系统的学科知识助力小学衔接

下面一个一个来分析:

基于观察,因材施教

孩子刚去幼儿园的时候,在班里“晃荡”了一两个月,每次分离,就是撕心裂肺的哭,分离焦虑比较严重。她是观察型的孩子,对于新的环境、新的老师似乎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适应。我观察到老师也并没有着急为了让孩子“适应”而去给孩子介绍很多的工作(事实上是前面的几个月好像一个都没有),她就是带着孩子,让孩子在一旁,让她观察老师怎么给其他孩子做教具示范。这个过程不仅孩子在观察,我感觉老师也在观察孩子吧,孩子感兴趣的是什么,能力在哪里等等....

我记得孩子第一份正式的工作,是“串珠子”。那天放学,她很高兴地和我说,“妈妈,我今天自己串珠子啦!!”那种兴奋、满足、很有成功感的神情到现在我还记得。

蒙氏串珠的工作,有挑战的工作带给孩子喜悦和满足

过了一段时,孩子又带回来一些“串珠”,但是这些“串珠”有所不同,是用吸管做成的。这样的串珠,给了孩子更多材料的探索,同时根据孩子的越来越成熟的手指的精细肌肉,增加了趣味性和难度。

孩子从学校拿回来“吸管串珠”,更加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

这也是我喜欢蒙特梭利的一点,根据观察孩子的能力给予适当的工作,做到因材施教。这和维果斯基提出的“脚手架”理论或“最近发展区理论”(Scaffolding)有许多相通的地方。维果斯基认为,教学过程的引导就像脚手架一样,孩子一出生是一个积极的自我成长的参与者,他们参与周围的环境学习与他人交流,形成对周围世界和社会的认知。孩子的成长需要足够的学习机会和支持性环境。作为父母和老师要为孩子搭建成长的脚手架,他们正如一级级的阶梯,为任务的完成,提供必要的支持。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给孩子的提供的工作,必须是遵循孩子内心的兴趣,并且每次总比孩子“现有的发展水平”要高一些,但是又不能难度过于高,否则孩子就会失去兴趣,感觉到挫败不愿意再尝试。适当的难度和压力,可以让孩子向“可能的发展水平”进行自我挑战。

老师正是通过观察,拥有了对孩子能力和兴趣的“敏感性”。当敏感的老师用“脚手架”的方式作为教育方式时,他提供的只是可能的最小的帮助,帮助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摆脱挫折感,而是让孩子坚持持续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可以有效的帮助孩子的注意力,同时又让孩子了解到,自己其实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就在不知不觉间,学会了串更高难度的珠子,注意力、耐心、手眼协调、意志力、心智的建构就又上了一个台阶。

提高动手能力,鼓励自主学习

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家孩子每天都从学校里带回来一些小卡片,上面有一些孩子刺的小洞洞,在蒙特梭利里老师们称为“刺工”。

蒙特梭利“刺”的工作

给大家看一组孩子带回来的刺的工作作品,可以看到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自我学习和自我建构的过程。

第一阶段:卡上满满都是刺的洞。孩子此时更多的是探索握着刺针,可以搓出洞的过程

第二阶段:开始意识到手和眼睛对着卡纸上的点做出刺的动作,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手眼协调

第三阶段:基本上可以完成全部的刺点,有部分遗漏

第四阶段:所有刺的点都在相应的位置上,遵循卡纸上的规律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孩子循序渐进自我学习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她学习专注去做一件事情,意志力、动手能力、逻辑能力、观察能力都可以得到提高。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当孩子刺的地方不对、或者刺的洞少了,老师并没有去示范和纠正,所以才有了这些不同阶段的作品。换做是很多成人,我们可能会善意的“提醒”孩子“要刺在这个地方哦”,和孩子在一起,却不去“教”孩子什么,这对很多人来说很难。所以蒙特梭利环境最好的地方在于,它允许孩子以自身发展需要的步骤玩耍、发展和学习。老师的职责就是创造一个美丽的、让孩子易于融入的环境,以鼓励孩子能用这些精密设计过的教具来进行自我引导、自我建构、自我学习。

 混龄教育更有助于孩子的社交能力

绝大多数正宗的蒙特梭利儿童之家,都是混龄教育,一个班级里大约有25-30个孩子,并且鼓励“点对点”的学习。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点,他们喜欢交的朋友也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成人也是一样,在一个party里有各种各样的人,我们总会想要找到磁场相近、志同道合的朋友聊天;但是有一些人,他们看上去就不是我们会想要去聊天的类型,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孩子也是一样,他们的社交和友谊是自然发展出来的。数量相当的混龄环境,可以帮助孩子更快找到自己的朋友,(这几个不和我玩,那我就去找另外几个,总能找到朋友),而当他们发展友谊时,他们对幼儿园的链接就开始了。

刚开始孩子去学校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自己扣扣子,很着急。孩子的班里有一个韩国的小姐姐,虽然他们语言不通,但是小姐姐动手能力很强,就帮助了她。后来有一次我竟然在班级群里看到一张图片,孩子正在帮一个刚入园的小弟弟扣扣子。

扣扣子,鼓励自我照顾

所以在混龄教育里,大的孩子照顾小的孩子,小的孩子知道如何与大孩子相处,就像一个真实的迷你社会一样,这对孩子适应未来社会很有帮助。混龄的方式允许孩子们互相学习、互相教育,并发展出包容和接纳的生活技能

真实的教育让孩子更加独立思考和自信

蒙特梭利很强调真实性。教室里提供的材料很多都是真实的。吃饭用的陶瓷制的真实易碎的碗和盘子,而不是塑料或不锈钢制品。孩子会了解到如果自己不小心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有一次我看到老师发的一个孩子们吃饭的视频,有一个公碗里面放了大家吃的菜,一个孩子夹菜后,将碗放在桌子很边边的地方,很容易就会打翻。老师看到了也没有提醒。

其实当东西摔碎打翻时,如果我们用正确的态度,就可以帮助他来面对这个自然的结果。孩子会发现,东西摔碎了,这个结果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力量。它仿佛是在告诉孩子,"下次你要小心一点"。那么孩子就会学习自己独立思考,而不是每次需要别人的提醒。

去年秋天的时候,阳澄湖的螃蟹特别肥美。老师就带了一些螃蟹,有公的也有母的,让孩子们坐在学校的操场上一起讨论。“公蟹腹部有一块贴肉长的壳甲是尖形的,母蟹则是圆形的。” ;老师鼓励孩子们可以用手拿着螃蟹(绑好的)分辨查看,并传递给下一个孩子看。

蒙特梭利里的真实教育

有些孩子不愿意拿,有些孩子特别好奇的摸,我们家那位则是全程皱着眉头,(后来她告诉我有点腥哈哈)但是她也很愿意拿着看看并传递给其他的孩子。这种真实的教育让孩子从感官上(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甚至味觉)给了孩子很多真实的体验,他们就会有更多的认知和理解。当我们有更多的认知和理解时,往往我们就可以做出更多的判断,变得更加自信和独立。

循序渐进,科学系统的学科知识

蒙特梭利的学科知识是非常具有系统性的,这些学科知识不仅适合当前年龄段孩子的心智发展特点,同时也是对接未来小学的学科知识。3-6岁的孩子具体思维占主导,抽象思维能力开始逐步发展,因此他们的认知是建立在感官印象上的。同样,在蒙特梭利里孩子的数学教育同样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段时间疫情在家,孩子的老师就教我们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棉签、一次性筷子等日常生活用品制作纺锤棒和纺锤箱(一种数学教具),让孩子学习数量和数字的对应结合,并且学会按数取量。孩子也很喜欢。

自制的蒙氏数学教具

这就是蒙特梭利的教具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孩子先建立感官具体认知,再逐渐理解抽象画的数学符号的过程。孩子在蒙特梭利幼儿园的三年时间,从认识1-10,到认识10进制,连续数,到学习记忆性的四则运算,可以说是层层递进,不断地对已知知识的进行复习整合,同时又为未知的知识打下坚定的基础。

蒙特梭利科学系统的数学教育

幼儿园时期是孩子初步接触社会,融入集体的一个过渡阶段。其实幼儿园阶段孩子学到的绝非是知识,而是一种态度,生活的态度,学习的态度,和人交往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将伴随孩子一生。我想这种态度,也是我从孩子在蒙特梭利幼儿园的生活里学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