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统是什么意思?哪些儿童需要进行感统训练?
分类:感觉统合
--“感统是什么意思?"
--“感统训练课程是教什么的?”
--“怎么判断孩子的感统训练能力强与弱?"
--“现在越来越流行的感统训练是什么?我的孩子需要么?”
面对家长们的种种问题,今天我们就“感统训练”这一主题给大家答疑解惑。
感统能力是什么
“感统能力”是感觉统合能力的简称,“感统训练”就是一种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
感统能力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它们在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
PS:
前庭觉:前庭觉是平衡觉,是感知人体的姿势与地心引力的关系,就是人体可以感觉到自己是平卧,还是坐着、站着,以及是在做直线的运动,还是做曲线的运动,是加速还是减速度。
本体觉:本体觉就是指我们身体的肌腱、关节等一些的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时感受器官产生的感觉。
我们就拿宝宝吃西瓜来举例吧。
以吃西瓜为例:
妈妈告诉我们桌上放着刚切好的西瓜——听觉;
我们来到桌前,挑了一块最红最大的西瓜——视觉;
我们坐下,伸手拿起了之前我们凭借视觉挑选的最好的一块一一本体觉和前庭觉:
一拿到手的西瓜就有一阵冰凉的触感,这还是冰镇西瓜啊——触觉
我们把西瓜拿到嘴边,一股香甜清爽的西瓜味扑鼻而来一一嗅觉;
一口咬下去,竟然没有想象中的甜!原来只是长得红而已一一味觉。
如你所见,仅仅只是吃一小块西瓜而已,可是每个环节,都有感觉统合的参与。

那么哪些儿童需要进行感统训练呢?
有如下表现的儿童,可能是感统失调造成的?
1.视听感觉不良
不喜欢阅读,阅读时多字少字。对别人的话听而不见,丢三落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喜欢和别人说话,记忆力差。平时家长喊他,他也不在意,以为那与自己无关。
2.触觉敏感过度
表现为容易紧张,胆小怕事,不合群,孤僻,挑食偏食,害怕陌生环境,咬手指,爱哭。脾气暴躁,不喜欢他人触摸。
3.触觉迟钝
反应慢,动作不灵活,笨手笨脚,大脑分辨能力差。
4.本体感失调
方向感差,动作协调不良,走路容易摔倒,不能像其他儿童那样会滚翻、骑车和跑跳等,精细动作不良,不会系鞋带、扣纽扣、用筷子,不工能力差等。由于儿童总是顾忌身体如何行动,手脚不灵活,因此心情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长期就会表现出自卑感。
5.前庭及平衡感失调
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摔跤。有的严重影响语言能力发展。做事协调能力差,会让儿童对事物的兴趣逐渐减少。
如果儿童有以上的表现,那么家长就该注意了,儿童需要这方面的训练。
一般来说,以下几个年龄段是纠正感统失调的好时机:
0-3岁:儿童感觉统合发展的黄金时期
此时他们年龄较小,可以在家人配合下进行笨单的亲子游戏,配合一些适当的感统刺激,预防感统不足的情况出现。
促进触觉发育一一家长们可以准备不同材质的物品,让宝宝触摸及抓握;
刺激听觉发育一一对宝宝进行按摩,多跟宝宝说话,同时还增加了亲子互动;
促进视觉发育一-在家里准备色彩鲜艳、造型不同的玩具,可以燃起宝宝视觉追踪欲望;
训练宝宝本体觉--让宝宝玩球、积木、黏士等玩具,鼓励宝宝多爬、站、走、踩踏等:
训练宝宝前庭觉一-带宝宝去骑摇木马、滑滑梯荡秋千等。
3-6岁:改善感觉统合失调的最佳时期,
7~12岁之间则是矫正感觉统合失调的有效期。
关于感觉统合的那些误区
孩子感统训练的任务交给老师,家长却不参与,这便忽视了感统训练中很重要的“亲子交流”。
亲子之间的交流互动是感觉统合训练的重要基础,光靠在早教机构单一进行的感统训练是不完整的,只有和科学有效的家庭训练形成合力,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达到训练的目的。
感统训练并不是特殊孩子的训练,而是适合每一位孩子的训练。
感统能力不足的孩子固然有必要进行感统能力的加强训练,但这并不代表“有问题,所以才要训练”从小进行感统训练,正是为了提高感统能力啊。
家长们不要因为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而耽误了孩子的感统能力提高。
感统训练和体育锻炼确实有一些是重合相似的部分,但二者的目的和形式都是不同的。
体育锻炼倾向的更多是身体素质的锻炼,如跑步、游泳等,感统训练是从孩子的加工和整合感觉信息能力入手,感统训练形式多样,会借助运动对多感官进行刺激,提高孩子的独立性和参与性等能力。
为了提升孩子成长感知力和未来社会竞争力,“感觉统合训练”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