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开孩子差距的6件事:不是智商也不是补习班
发布时间:2022-12-19 分类:育儿知识 浏览量:157
孩子性格品格的培养有多重要?在很多时候,或许要比能力的影响更大。
而父母是孩子性格品格形成的主要影响者,为人父母者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这是造成孩子差距的潜在重要因素。
孩子出生伊始,嘴里喊出来的声音都是哇哇的啼哭声,没有哪个孩子在第一天就会叫爸爸妈妈,绝大部分孩子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差距。
但后来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就慢慢开始拉开了差距。
随着差距的不断增大,很多家长越发陷入焦虑之中。
尤其是那些在孩子身上投入巨大却又没看到什么收益的家长,心态更是失衡:自己逼着孩子去刷题、花了那么多的钱去报线上线下的各种补习班,为什么没有看到奇迹在孩子的身上发生。
其实,无数的教育实践已证明: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并不是刷题和补习班,而是正确的家庭教育。
01 把期待和爱传递给孩子,而不是轻易地否定和打压
在教育孩子上,不少家长都会做一些和自己教育初衷背道而驰的事。
比如自己明明很欣赏孩子,话到口中却变成了在指责孩子。
就像近期在网上曝光了一位期末考99分的孩子崩溃了,崩溃主要是因为父母不断地追问那1分为什么给丢了。孩子考了99分明明属于很优秀的成绩,但在父母的眼里,这不值一提,他们只看到那丢掉的1分,却没有看到孩子的努力。
孩子付出的努力没有得到父母的肯定,精神上自然会受到打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分成AB两个小组,然后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他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过了几个月之后,罗森塔尔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要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受到启发的罗森塔尔决定在学生群体中开展这项心理学实验。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级里随便走了一圈,然后就在学生花名册上随便圈了18个人,然后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18个学生的智商都很高。
又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奇迹发生了,那十八个随机选出来的学生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我们是不是能从这个研究成果中得到一点启发。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积极暗示,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种心理效应运用到孩子身上。
有教育智慧的家长应该把期待和爱传递给孩子,而不是轻易地否定和打压。“我相信你可以办得到!”当你对孩子充满着期待和信任时,孩子就会朝着你期待的方向而来。
02 经常对孩子进行积极的、正面的评价
不少家长在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往往会不假思索地从嘴里冒出几句口头禅,比如说孩子“你真笨!”“你怎么这样差啊!”“你再这样,我就不理你了!”“你看看你班上的某某同学,他比你强多了……“”
即便这些言语都只是家长的无心之举或恨铁不成钢,但结果就是对孩子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很多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在孩子十岁前,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价值感等都到周围人的深刻影响。
也就是说,周围的人给孩子贴上什么样的标签,时间一长,孩子就真的有可能会变成大家嘴上所说的那种标签。而父母是周围的人当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那个。
所以,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尽量往这方面去鼓励和相信孩子会成为这样的人。
当孩子长期处在积极的、正面的评价当中,他们的自尊、自信和价值感等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03 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比成绩更重要
对孩子来说,学习成绩很重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如果把它和学习兴趣激发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来相比,学习成绩显然不是我们最关注的重点。
道理其实非常简单,一个对学习充满兴趣的人、一个具备终身学习的人,他的学习成绩很自然是优秀的。
我们如果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最后反而学习成绩也搞不上去。
无论是激发学习兴趣,还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它们都属于内部动机,内部动机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潜力。
而外部学习动机的时效性通常都很短,比如孩子只是为了某种物质上的奖励而去追求成绩,就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很显然,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比学习成绩为更重要。
心理学家德西曾经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戏玩耍,声音很吵,老人难以忍受,开头赶了几次都没有用。于是有一天,他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感谢你们过来陪我,我这儿热闹极了。”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继续吵闹,老人继续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这下子勃然大怒了:“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以后我们再也不为你玩了!”
大家从这个故事中不难发现,孩子们原本是“为自己的快乐而玩”,这属于内部动机,所以老人一开始是赶不走孩子们的。然而,老人通过金钱奖励的方式,一下子就把这种原本的内部动机变成了外部动机,孩子们现在玩的目的再也不是当初“为自己的快乐而玩”,而是为了得到金钱的奖励,金钱奖励一旦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们就会甩手不干了。
同理,如果我们不是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之类的内部动机,而是把关注点放在对孩子成绩的奖励上的话,就可能事与愿违,比如,我们对孩子说:“你这次能考100分,家里就奖励你100元。”“能考进班上第一名,家里就奖励你一部手机。”等等。
这种不恰当的奖励机制,会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给打磨了。
当然,如果孩子确实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家长也不是不能奖励。对年龄小的孩子来说,可以偏重于物质上的奖励,可以提供一些对学习有帮助的东西,比如书本、学习用品等;对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可以偏重于精神上的奖励,以满足孩子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为主。
04 教育孩子要讲究心理策略
教育孩子需要讲究心理策略。我们可以先从一个生活现象说起。
比如,同样都是买一斤重的糖果,就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如果店主是先抓一大把,再慢慢地拿走,我们看着恐怕心里会有点吃小亏的感觉;相反,如果店主是先抓一小堆,再一点点地添加,我们此时心里面似乎有一点儿占便宜的感觉。
虽然最后买到的糖果一样多,但人的心理感受却完全不一样。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增减效应”。
同理,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不能先褒后贬,而是要先说一些无伤孩子自尊的小问题,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05 对孩子的爱和尊重都是无条件的
父母之爱应该是无条件的,对孩子的尊重也应该是无条件的。
我们不要因为孩子听话才爱他,也不要因为孩子取得某项成绩才去欣赏他,更不要因为孩子不遂我们的心愿就去打骂他。
06 不对孩子同样的错误揪住不放
当孩子犯错时,不少父母会一次、两次、甚至是多次对同一件事情作同样的批评。
父母对孩子同样的错误揪住不放的后果,就会使孩子从刚开始的内疚不安发展到不耐烦,最后出现“我偏要这样对着干”的逆反心理。
如果我们认为孩子的错误不轻,需要再次进行教育,那么我们最好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而不是对同样的错误揪住不放。
结语
一对好父母,胜过100位好老师。
孩子的性格品格和自律等,归根结底是受到父母的影响。
教育的长短不是由时间的长短来决定,而是要看家长在教育孩子上是不是用心、懂不懂教育、会不会反思等等。
当小鸟有了一双有力的翅膀,自然能搏击长空。同样道理,当孩子具备了良好的性格品格和自律等,自然就能成长为我们想要的样子。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长出搏击长空的有力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