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书籍《心理抚养》:孩子性格培养决定命运
发布时间:2023-01-04 分类:育儿书籍 浏览量:184
性格培养决定命运,那么,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我们家长要怎样培养我们的孩子?让他拥有怎样的性格才能给他带来好运呢?在这一章,李玫瑾教授为我们讲授了很多实用的好方法。
一、用心说不,让孩子懂得做与不做
1、养育孩子首先要能读懂孩子表达的意思
社会行为规范,小可以体现在家规中,大则体现在国法中。既然每一个人出生都先在家庭内生活,后进入社会独立生活,那每个家庭在养育孩子的时候都要有责任意识,对他进行行为方式的规范培养。
这一要求就是让孩子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可以做的事情,父母可以默许或者不表态,但不可以做的事情,父母应该在第一时间内制止孩子,并告诉他为什么。
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都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如上学时就不能放任自己去玩耍的欲望,否则一旦错过人生最佳的学习期,将影响自己的一生。另外,什么行为绝对不能做,如偷窃、伤害生命、破坏公共财物等,做了要受到刑事惩罚;什么底线绝对不要去触碰,如吸毒、玩弄别人的感情,一旦陷入最终将难以自救和自拔。
养育孩子首先要能读懂孩子表达的意思。由于三岁前有的孩子言语发育慢,他表达不顺利时就会哭闹。还有那些没有全程自己带孩子的父母往往也会对孩子不熟悉,不容易理解孩子的哭声。在不能理解孩子哭闹的原因时,不能简单粗暴地制止,而是需要耐心地读懂他。
三岁上下的孩子还能够与依恋的抚养人进行基本无障碍的交流。所谓无障碍是指他们之间的言语对话会存在一种默契。医学研究早就指出过,男孩发育比女孩相对晚些,其中包括言语发育。有些男孩在刚刚会说话时经常含糊不清,但他依恋的那位抚养人却可以全程“翻译”他的意思。
但是,三岁之后几乎绝大多数孩子都能说出自己的要求,也能够理解抚养人的要求。最重要的是,三岁的孩子基本都可以自己行走,自己寻找东西,开始有自己的选择与欲望的表达,甚至还有些小小的意志行为,即不达目的不罢休。
这时,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目的已经不是生理所必需的,而是心理上的要求,最多见的是对玩具的占有,对零食的不合理索求。他想要,大人不给满足,有的孩子就以哭闹的方式博取。当孩子出现这种表现时,我们就要对他说“不”,让他能够根据外部要求控制自己。当然,这个说“不”的三岁年龄点并非绝对的时间点,而是根据孩子心理发育的特点,寻找合适的时机,让孩子明白做事要先考虑大人“允不允许”。其实,就是适时让孩子逐渐掌握不同场合下各种行为的尺度与规矩。
这个“不”,并不是生硬的说出来,一个表情足矣,无言自威,这是最好的说“不”方式。没有必要事无巨细,不分大小,追着孩子这也不,那也不。当然,能够一个表情让孩子知道“不”的,一定是亲自带孩子的人,与孩子已经达成了互懂的默契。
要达到“互懂的默契”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负责养育的大人,内心始终有这样一个意识:“爱孩子,并不是一味顺从,稍懂事起就要教他行为规矩,明白可为和不可为的界限。”这种意识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越早让孩子知道越好。如果孩子三岁前是老人或保姆带的,而且老人因为疼爱孩子,从不制止孩子不对的行为,或者保姆不敢严格要求孩子,等爸妈发现孩子已经把哭闹作为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时,孩子可能已经过了三岁了怎么办?那就在六岁前赶快弥补。父母有意地选择一个时机,坚决地对他说“不”,以这样的表现让他明白哭闹是最没用的一种表达方式,他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2、管教角色不能越位
管教孩子,需要家中大人们形成共识:管教角色不要越位,父母优先,家中任何一个人在管教孩子时,别人尽量回避。
假如此事发生在客厅里,爸爸管他时妈妈在旁边,他一定会把眼睛转向妈妈;如果妈妈管他,爷爷奶奶在旁边,他一定会把求救的眼神转向老人。这时,孩子无法感受你的态度和真正的意图,而是把心思都用在想办法解脱上。
还有一种情况是发生在公共场合中,一些大人在街上很多路人的情况下训斥孩子。另有一些父母,则是当孩子在公共场合闹开时不作为,只是冷眼旁观。这两种做法都不妥。这样要么让孩子丢掉了自尊感,以后不再在乎别人的眼光;要么让孩子找到了一种表演感,人越多他闹得越起劲。
因此,在任何场合,当孩子出现任性哭闹、满地打滚,或摔东西、打人等不当行为时,家里的大人,顺序应该是妈妈在先,然后是爸爸,如果爸妈都不在,那么最好是他熟悉并依赖的那个人,与他形成一对一的关系。
如果爸妈管教孩子时,出现不由自主发脾气或不当的粗暴行为表现,其他人可以敲门进去换人,让他出外冷静一下。在不能认同大人的管教方式时,也要尽量回避孩子,不要再当时或当面出现分歧,等事情过后大人们进行沟通,即使争吵都可以,只是不要当着孩子的面。
老人更要注意这一点,如果在爸妈管教孩子时指责和打断,甚至明显袒护孩子,那不仅会影响父母管教的效果,而且会破坏孩子对父母的尊重,以后他会有恃无恐。当然,也有例外,假如管教人脾气火爆,尤其是出现暴力行为时,那不仅是老人,其他任何人都要及时干预和制止。所以,一对一管教都要有四个“不”。
不能动手打孩子。关上门打孩子,很容易给孩子造成封闭空间的恐惧感。不仅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还会造成身体上的伤害。最重要的是,这种管教方式很容易让孩子在恐惧中变得麻木,最终也变得冷漠和冷酷。他以后也容易成为一个发狠且无情的人。
关上门也不能骂他。骂本身是一种很不文明的行为表现,你的孩子会对此印象深刻。他以后在不同场合,一旦遇到别人有过错或者他认为别人有错,一定会“出口成脏”。骂人这种管教方式几乎没有正面教育意义,反而会管教出一个没有教养的人。
不要在孩子哭闹的时候给他讲道理。因为在他哭喊的时候,你说话的声音完全被抵消了,属于同期“噪音”,他是听不进去的。而且在他哭闹很凶时,你的不出声,反而会让孩子感觉不同寻常,他会悄悄观察你,这更容易让他明白你的意思。
不要走开,把他一人关在屋内。不打不骂,大家很容易理解,但为什么“不能走开”呢?经常看到有父母在孩子发脾气时把孩子关在厕所里,让孩子一个人哭够了再出来。这种方式失去了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你走开后,他就看不到你的态度。态度是通过你的表情表达的,你不在他眼前,他怎么能明白你的态度?态度也有很重要的教育作用,就是“无言自威”,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
无论孩子有什么表现,哪怕“自残”,我们也不能过去表示心疼。因为这种结果是偶然发生,你的反应决定他的行为是否重复。所以,你既不能表态,也不能轻易放弃刚才的态度。总之,我们要等孩子安静下来,用坚定而平静地语气告诉孩子,哭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等他哭够了,我们可以好好说话。这整个过程中,父母的表现,哪怕没有语言,孩子已经能够明白父母的态度了。孩子哭累了,可以让他睡一会儿,我们可以陪伴着他。无声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为什么有的孩子那么安静或沉静?因为他的母亲越是在事情发生时越是安静的人,这种安静有利于处理许多问题。
孩子的成长需要阵痛,家长在爱孩子时也需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阵痛。当你对他狠一次心,以后你会省很多心,这就是育儿辩证法。
二、教会孩子好好说话是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式
有话好好说,是社会生活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规则。好好说话,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家教水平,也是父母用心培养的结果。
对孩子说“不”,不仅仅是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态度,告诉孩子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有原则的,而且也是教会孩子克制情绪,撒野般胡闹的情况会越来越少。
但是,说“不”并不是最终目的,只是堵住了撒野胡闹的一条路。但情绪需要表达出来,这为下一步的引导奠定了基础,那就是教他表达与沟通,学会正确表达情绪的方式。
当痛苦后的孩子躺了一会儿或睡了一会儿后想重新起来,我们要温柔地对待他,并且告诉他哭闹是不好的,我们有想法、有要求、有情绪时,要学会说出来,我们都会认真听。等他说完了,我们觉得你的想法不对,哭闹也没有用。我们要让孩子说出他的理由,我们也要说出我们的理由,谁对听谁的。用一种商量的口吻跟孩子说话,为孩子建立一种与人沟通的言行方式,既可以让他疏通自己内心的情绪,也让他明白,有些事情需要有不同的考虑,听听别人的话未必不是好的选择。
三、延迟满足,让孩子学会等待和忍耐
前面讲了,在不被允许的情况下,要学会表达与沟通。那么,沟通不成呢?这需要进一步培养他第二个性格特征,即等待和忍耐。
社会中常有各种诱惑,看似万花筒,令人眼花缭乱。一个没有耐性的人不可能有一颗沉稳的心,进而不能准确地判断眼前是机会还是陷阱,是现象还是本质,出现心急和冲动。我们都说冲动是魔鬼,可见在孩子成长中,抑制其本能的冲动是性格培养的重要内容。
我们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从道理上讲做某事可能是对的,但客观条件不成熟,这件事做早了可能事倍功半,而找准时机再做才会事半功倍。
那么,如何在人的早年培养他的耐性呢?比如在孩子三四岁前后,带他去买一次玩具。当他挑选了一个中意的玩具后,无论父亲还是母亲都要蹲下来与他共同面对随后的局面:先考察一下这玩具的优点,肯定一下孩子的眼光。然后进入实际问题:“这玩具多少钱一个呀?”当着孩子的面把玩具的价签大声念出来后,然后犹豫一下,跟孩子说:“这个有些贵呀,超出了爸妈事先的计划。”这时,孩子会有些不懂:“不是你带我来买玩具的吗?什么计划不计划的?”然后爸妈要告诉他上班是为了挣钱,挣的钱负责日常家庭支出,这个星期的家庭预算如果买玩具花多了,超出计划,其他的事情就会受到影响。孩子虽然不能完全明白,但是这种随事而教地让他形成一种新的观念: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不是白来的,需要辛苦去挣。以后再告诉他什么是“辛苦”就顺理成章了。孩子肯定很失望,这时可以告诉他爸妈有时候下班很晚,有时候还要加班。虽然加班很累,但可以额外挣些加班费。等爸妈挣了加班费,下周再带他来买玩具怎么样?然后嘱咐店员把玩具留好。孩子回家后,肯定经常惦记这个玩具的事,但又不得不等待,这就是有意让他学会等待与克制。在等待的过程中,可以提出一些让孩子配合的要求,比如让他帮妈妈做些事情,或者让他做一件需要专心致志的事情,再或者告诉他以后有什么想要的东西,可以提前跟爸妈商量,早点制定计划......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可以把任务的时间从10分钟增加到20分钟、30分钟,直到六岁上学前,他如果能坐在桌前半个小时到40分钟做完一件事,那么他上小学后回家写作业就容易适应了。
这就是在三到六岁时,通过有意地延迟满足对他进行的性格培养。如果父母这段时间天天忙工作,没有用心和有意地做这种培养,随便放纵孩子的玩心,随时满足孩子的欲望,等过了三到六岁,他上学后就会坐不住。
有的父母不仅不用心,更没耐心。当孩子提出让父母陪玩时,他们往往拿出电子产品、玩具让孩子自己玩。结果孩子玩得很开心,也习惯了,一回家孩子最想的就是这些玩具、电子产品,那时父母指望他尽快写作业可就不那么容易了。等到那时再训练这些性格,就非常困难了。
四、诱惑训练,教孩子学会自我约束
人的欲望远远大于人的需要。抵制诱惑,最重要的品行就如同节食,节制眼前,从而获得长远。
各种负面心理现象都源于人的欲望远远大于需要。过度的欲望让很多人劳累致病,紧张到神经质,贪婪到犯罪,人变成了欲望的奴隶。
有的人不但自己贪婪,还想着给子女积累更多的财富。结果使其子女一出生就不需要进取和奋斗,只需要好好享受,有的孩子因此慢慢地成了“废人”。
培养孩子的耐性,尤其在他出现较强烈的欲望后,让其能够等待,延迟其满足。让孩子明白,生活中并不能事事如意。在不如意面前,要学会克制自己,忍耐并等待时机成熟,当通过父母的共同努力实现愿望后,则能得到寓意更深和更有内容的满足。
完成这一项要求后,下一个性格的培养要点是让他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指人在面临很多机会和诱惑时,能够选择具有长远意义的满足方式,而不是短视地、迫不及待地、贪婪过度地满足自己的欲望。自我管理中也有忍耐与等待。但这一抵制诱惑的品行,关键在于“舍得”。
在孩子五六岁时,进入学校学习之前,建议大家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有意培养孩子在诱惑面前节制自己的欲望,有节度地取舍。过多的说教孩子不一定听得懂,父母不如采用具体操作的行为方式,甚至以做游戏的方式进行。
家长可以利用周末,跟孩子做个诱惑训练的游戏。具体方法是,在周末休息的第一天,准备些零食,周六下午,拿出两份到孩子面前,告诉孩子跟他做个游戏并告诉他游戏规则。这两份零食是孩子今天和明天的,今天都给他,由他自己决定怎么吃。但是他如果能做到今天只吃今天这份,明天那份留到明天再吃,那到明天下午,只要明天那份还在,就再给他一份,那么明天就能吃两份。可是如果明天那份他今天吃了,那明天就没有零食了。
孩子可能第一天就把两份食物吃了,第二天我们就要严格按照游戏规则进行,不能再给他零食了。他知道,这时哭闹没有用,他最多一下午不高兴,因为没零食吃了。
隔上两三周,换一种零食,同样三份,再跟他做一次这个游戏。第二次做同类游戏,因为有了上次的经验,所以多数孩子会抵制食物的诱惑保留下来。当周日下午,他拿出第二袋食物时,我们一定要认真地夸奖他:“哇,你居然可以做到控制自己,真有毅力!这袋无论如何都要给你!”然后,我们要告诉孩子:“只要你不急,好吃的东西永远有,要知道有很多的事情,不要着急得到,不要放纵自己,慢慢地获取,你就会获得更多东西。”
通过这个游戏让孩子知道,有些东西要慢慢拿,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后面的,让他明白自我约束的意义。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军人,在解放初期就是正师职的军官了。后来由于时代的种种原因,他所在部队被整建制地解甲归田,他没有升职机会,也没有留在城市的机会了。很多与他遭遇相同的人看着与他们同期入伍的战友有的升官,有的留在大城市,便愤懑不平、伤心、委屈,很多人郁郁而终。而这位老人当时才五十多岁,回家就开始种地,非常豁达开朗地生活,结果活到99岁。有人说,就是升到更高职务,拿到再多的工资,也比不上开心健康地多活四十多年。这位老兵不被诱惑左右,过自己的日子,用豁达的性格和好的心态笑到了最后。
不要以为抵制诱惑仅仅是为了预防人去犯罪,这个非常普通又很重要的性格品质,对于很多人来说,你看看他的身材,就可以知道他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水平。
如果说青少年在诱惑面前容易冲动,可有很多的成年人也因此而堕落,包括职务犯罪人,他们不能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由此可见,小到贪吃引发的不健康困扰,大到因无法抵制权力的诱惑,让自己身陷囹圄,在诱惑面前能够自我控制的性格品质对于人生有多么重要。
五、与人接触,学有礼貌为先
人在早期可以通过家庭生活形成许多未来进入社会后与人接触或相处的行为方式。
在三岁上下,当孩子开始接触陌生的老师和同学,这时他与人相处就显得不如家庭内部容易。所以,家庭在这个时候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学习并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方式非常重要,因为人的早期行为一旦经过重复成为方式,就会成为影响他一生的性格。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将决定孩子走出家门后他的人际关系、合群程度、受欢迎或被排斥等社会感受。
与人接触的行为方式非常重要,孩子的这些表现既可能体现出抚养人的类似行为表现,更会显现出其家庭整体的教养水平。与人首次接触,第一印象很重要。社会心理学对“第一印象”解释为“首因效应”,这种效应一旦形成,想予以改变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所以,与人首次接触,至少要教会孩子具有公认的基本的礼貌方式。如对陌生人、年长的人、对女性、对残疾人等,使用的称谓、口气和态度都应该有所不同。
当然,我们一生中不可能避免自己在着急的情况下,口气也会急躁和不礼貌。但是,当对方耐心解释让我们明白原委后,我们应郑重地向对方道歉,并肯定对方的耐心与教养。
人的教养,越是在陌生关系中和在不认识的情况下,越发显得真实和自然。对于不礼貌的人可以宽容,对于没有教养的人一定要远离。比如我们坐飞机,有些人对空姐说话很不客气,吆五喝六的甚至大声斥责,这些人的性格就是有缺陷的,他们在外这种轻狂的表现只能体现出他们从小没有好的教养。
有些不懂礼貌的人,他并非故意,也没有恶意。只是他的父母从没有告诉过他,所以,他长大后走入社会,与人接触就会出现让人不舒服的感觉。不懂礼貌的人往往会发现,别人不愿意理自己,有被孤立的感觉,这就是性格缺陷带来的社交困难。所以,父母要教会孩子待人的礼貌规矩。
六、能够与不同的人友好相处是一种涵养
人生不会总遇到投缘的人,我们随时会遇到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能与各种人平和礼貌相处,这是一种涵养。
孩子在家里最先接触的是上下关系,是长辈,所以他外出遇到年长的人,见面问好应该不难,难的是与同辈人的接触。尤其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没有与同辈交流、玩耍的机会。所以,有的孩子刚去幼儿园时非常不适应。与不同的人友好相处,这种社会行为确实需要学习,但前提是父母要有意地培养他的这种行为,让他建立一套与人相处的正确方式。
1、上幼儿园前,家长要教会孩子怎么与同龄的孩子玩
鉴于此,在孩子进入幼儿园的前一年或一年半,即一岁半至三岁时,父母或家人要有意地带孩子接触邻居,或寻找家有同样大小的小孩,约定时间,定期在一起玩耍。家里成员少的家庭,父母一方更加要把孩子经常带在身边,让他多见人,慢慢适应人多的场景。甚至还可以事先教他一些与别的小朋友接触的方法,如遇到不认识的小朋友,可以悄悄地问他的名字,也可先主动自我介绍。
其实,这么大的孩子,说到“玩”,就是一个玩什么的问题,很简单,是玩具呀。当我们带孩子下楼时,一定要让他带上玩具,最好多带一个,一个自己拿着,一个用来与别人交换。结束时,让双方的孩子拿回自己的玩具就好。
在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家长一定要用心观察,参与他们的玩耍。因为他们太小,很容易以不当的行为惹翻其他的小朋友。当发现有不懂事的孩子做了不好的举动时,作为大人的父母应该明白“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这时,任何一个家长都可以把自己想象为一名“幼儿园老师”,站在中立的角度,给孩子们讲道理,教孩子们怎么合理地玩,可以给他们建立临时的游戏规则,像裁判一样参与他们的玩耍。
如果某个孩子的行为明显表现出缺乏管养,这时解决问题的方式应该是大人与大人交流沟通,而不能对孩子蛮横。
2、在群体生活,做事一定要考虑到别人
孩子上学后的住校,同宿舍的同学之间的相处就一半像家人,一半像社会模式。即在同一屋檐下,生活密切接触,相互影响,却又非亲非故。由于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摩擦或冲突在所难免,尤其在初中至高中期间,校园霸凌事件会经常发生。这时,家庭教育的差别会明显显现出来。欺凌他人者的行为显然是错误的,需要扼制;被欺凌者是应该同情的,需要帮助。但是,要特别注意,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他们虽然表现不同,但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在与人相处中,都是“自我中心”的问题,即只顾自己,忽略别人感受的心理缺陷。
欺凌者的自我中心体现在不能吃亏,自以为是,骄横霸道;而被欺凌者呢,这是很多人忽略的,他们中的多数人也有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他们做事往往以自我满足为主,不能事先想到别人的感受,经常在一些小事上引发别人的不满。
在群体里生活,做事一定要考虑到别人。所以,在性格培养关键期,父母要有意地告诉孩子,只要有他人在场或在附近,都要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到别人。比如同宿舍的人都不理睬一个室友,问题一定出在他身上。他自己没有反思意识,没有意识到自己学习努力总是很晚才回宿舍,进进出出洗漱、开关门、放置东西,影响别人入睡,别人又因为不愿意说他,所以不理睬是无声的反抗。因为他过于关注自己,所以完全不能理解或想到别人的感受。体谅别人是一种良好的品格,生活中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大家一定愿意与他共事,与他成为朋友。
3、与人相处,宽容是一个重要的好性格
人与人之间一定有差异,有地区差别、习俗差别、家庭背景差别、生活习惯差别等,相遇相处时难免有不习惯,看着不舒服。
如果是具体的一次性行为,那可以明确地告诉别人,怎样做更好。如果是人家从小养成的习惯,那就要彼此宽容了。大家知道习惯不是一下子就能改的。人人都就着自己的习惯要求别人,那到底应该谁先改呢?估计谁改起来都很痛苦。那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是尽量忍耐。
所以,前面讲到的“培养孩子的忍耐力”非常重要。忍耐是宽容的基础,具有忍耐力的人才能宽容别人。如果孩子早年忍耐的性格培养得当,这些都不成问题。
当然不能否认,有些善意的行动也不一定得到善意的理解和回报,在遇到特殊情况时,父母要教会孩子采取其他的方式方法。
总之,能够与不同于自己的人友好相处,这种性格的人会有许多朋友。当一个人生活中有朋友,他就不孤独,他做事时会有人陪伴他,追随他。在中学,朋友越多的孩子,越不容易被孤立被欺负。这就是性格的力量。
4、乐于分享也是一个良好的品格
分享需后天培养。三岁以下的孩子大多不懂得分享,这就如同欲望与冲动是天生的一对,欲望与自私也是孪生的。
所以,扼制自私与扼制冲动同样重要。三到六岁,我们就要有意地培养他与人分享的性格。很简单,先从食物的分享开始,家庭生活的分享就体现在一日三餐中,家长带着孩子分餐,让家中每一个成员都能吃上好吃的,对培养孩子的性格有利。
不仅有好东西要留给不在家或不在场的人;同理,辛苦也应该大家分担,而不是一个人承担。过去江湖上有一句话:“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想想这句话,至少描述的是一个有情有义的江湖。一个群体,一个团队,一个家庭,每一个成员都应该有这种分担意识。尤其在婚姻中,我们看到太多的家庭,因爱而组成,却因没有分担导致“爱”的崩盘,家庭解体。
所以,对于孩子也要从小培养他对家庭事务的分担。这样等他长大了,自然会在自己的小家庭中延续这种做法并且教给自己的下一代,让这种好的品质代代传承下去。
七、体力之苦,练就坚韧意志
今天你的“狠心”就是他明天强大和自信的来源,让孩子在六岁前开始经历体力之苦,他会一生受益。
当父母生下一个孩子时,谁都难以预料他未来会经历怎样的人生。但有一点大致可以预料,那就是任何人的人生都会有起伏。要想让孩子健康且活得长久,父母能做的就是在他的早年,从生理到心理,给他日积月累的磨炼,使他身体强健、心理有韧性。
有一点需要明确,在生理与心理之间,生理是心理韧性或弹性的基础。简单说,要想让孩子心理坚强并有韧性,一定要从身体之苦进行磨炼。
2020年9月9日,钟南山荣获国家颁发的共和国勋章。其实,钟老早在2003年就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危机让人们知道了他,那一年他已经67岁。17年之后,当新型冠状病毒来势凶猛、前期专家意见各异时,84岁的钟南山被赋予重任,在赶赴武汉的火车上,他坐着睡着的照片传遍网络,耄耋之年仍然承担如此重任让人动容。当他表态这种病毒会传染、必须采取足够的措施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果断措施,很快扼制了疫情的恶化传播,他也因此获得表彰。
可是,当人们对他有更多了解后才知道,他的一生坎坷多舛,刚一岁就赶上日本对华侵略的空袭,差点丧命。刚上小学就赶上改换生活地,从贵阳到广州,因语言不通以致留级。他18岁那年刚考上医学院,却因父亲的历史问题下乡劳改数年,35岁才开始回归专业,50岁才当上医学院的教授。
但这样的磨难并没有阻挡他的精彩人生。当罕见的疫情向我们袭来时,他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曾因连续工作38小时而病倒,但大病初愈就立即重返抗疫一线。2020年,他又一次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
84岁,这一年龄的很多人已经生活不能自理,甚至早已离世。可是钟老仍然在高负荷地工作,很多人在赞叹的同时也有些不解,后来记者到他家采访后才知道,在他不大的家里就有一个小小的健身房,他每天都要坚持健身。而且,他今天的精力与体力还与他早年就热爱运动、坚持锻炼密切相关。
与钟老的经历相反,现代社会很多父母焦虑的是,担心孩子输在学习的起跑线上。为此他们在孩子六岁时,就安排了各种学前班、培训班、辅导班等。现在还在小学的孩子,每天放学到家就是写作业,到中学阶段这种情况更加严重,从中考到高考,孩子的桌上每天都是高高的一摞书本。学习成绩上去了,也考上了心仪的大学,本来以为可以松一口气,可是大学生自杀问题却令家长老师痛心和绝望。
为什么那么多犯罪人从小没家、四处游荡,一无所有,偷盗抢骗,无恶不作,却没有一个患抑郁症自杀的呢?但是为什么大学生抑郁甚至自杀的却那么多呢?为什么那些体力劳动者得抑郁症的概率明显低于脑力工作者和家中的“宅男宅女”呢?
这些患心理疾病的人与他们的生理状况有关,很多得抑郁症的人,大多从小缺乏体力之苦的经历,如从小不事劳作,不爱体育运动,一坐就是一天。
因此,为了孩子一生的体力和精力,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今天你的“狠心”就是他明天强大与自信的来源。那就让孩子在六岁前开始,经历体力之苦。
什么是体力之苦?现在让孩子们劳作的事情和机会太少了。家里扫个地,楼下玩一会,那都构不成体力之苦。路上车辆太多,孩子上下学不安全,父母都开车接送,也没机会体会步行的体力之苦;学校体育课时间有限,放学回家又写作业,中高考之前,许多孩子玩命学,哪有时间体会体力之苦?
这一切都与抑郁症有关。抑郁症绝不是一天两天患上的,一定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内各区域神经细胞工作不均衡的结果。大脑皮层从睁眼开始一直工作,小脑则安静地在旁陪伴,整体得不到兴奋的机会。久而久之,人的小脑成了“废柴”,同时大脑也因得不到彻底休假而“累趴”。心理活动就是神经系统中不同功能的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相互转换工作的结果,如同昼夜交替中太阳与月亮的不断轮换。可是,人的主观性竟然“强制在黑夜时间点亮灯”,让白昼多于黑夜,而且人类的各种发明,让大脑不停地兴奋,却让小脑不停地抵制。尤其不爱运动的人,他的大脑内神经细胞的工作状态是不均衡的。
所以,无论是为了孩子一生能够承受生活的体力之苦,还是在让他遇到心理痛苦刺激时能够坚强不脆弱,或是预防抑郁症,都要高度重视人在早年必须经历的吃苦耐劳的训练。
培养这种体力之苦可以在孩子四岁前后开始。建议孩子四岁左右,先让他练习跑步,然后让他学习游泳。
跑步可以锻炼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跑步需要长期坚持才能产生效果。让孩子慢慢适应,不断加快速度,加长距离,这样跑步坚持到10岁左右,他就自己养成了跑步的习惯。他一旦心里不痛快,自己就会习惯性地出去活动一下,这也会成为他今后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时自我求生的重要本领。
跑步练的是人的耐力,游泳练的是孩子的胆量。不会游泳的人见到水会害怕,我们要教孩子克服恐惧感,练就他的心理素质。万一遇上什么与水有关的险境,关键时候也能救命。
家长们在七岁前多给孩子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让他们到屋外、到田野、到山上、到水里去玩,让他们感受自由的快乐和生活的快乐,让他们身体内的神经系统,也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得到强化加固。当他们的体质强健后,意志力也会更加坚强,心理的弹性或韧性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