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常见的误诊原因有哪些:为何误诊率可高达18%-38%
发布时间:2023-01-07 分类:自闭症专题 浏览量:306
有报道,孤独症谱系障碍(ASD)遭误诊和漏诊比率可高达18%-38%,使得相当部分ASD儿童得不到及时诊断与治疗(Stephen J.2016)。何以出现如此高比例的误诊、漏诊呢?
分析下来,这种情况无非出自以下情况。部分是父母未意识到孩子有病而去求医,或是父母向医生报告的信息不完整、不准确,或是接诊医生经验不足,或是孩子属于轻症(如阿斯伯格综合征)、语言和智力落后不明显等,或父母不愿接受ASD诊断而拒绝就医等等因素有关。另外,早先分类中的几个亚型被ASD “踢出去”后,他们找到了各自的归属诊断。当然,大约3%左右的ASD孩子经过治疗,可能不再符合ASD的诊断了。
再就是,部分神经发育异常的孩子,早期特别容易被误诊为ASD。到后来,发现他们根本不是ASD,而是另外一些病症,如多动症(ADHD)、特发性语言障碍、社交沟通障碍、反应性依恋障碍、智力落后、视力或听力损害等。这些疾病导致的行为异常,早期特别像ASD。拿这些孩子当ASD来治疗,显然是牛头不对马嘴。
有些正常婴幼儿,早期也会表现出某种重复刻板动作或行为,尤其是兴奋、疲倦、无聊、压力大和情绪不良的时候出现,如踮脚尖走路、旋转、痴迷某些物品、目光缺乏对视、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且男孩多见。若碰到“菜鸟”医生,很可能凭此下ASD的诊断,将孩子父母吓个半死。
一是,语言发育迟缓、听力问题或其他发育迟缓。主要指孩子的认知与行为达不到同龄人应有的平均水平。其中可能包括言语和语言发育迟缓、听力损害。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社交沟通障碍、非言语型学习障碍等也会表现类ASD症状,但潜在的病因则与ASD相异,或根本搞不清具体病因。若是智力低下或是铅中毒引发的行为,则另当别论了。
二是,孩子天生兴趣狭窄。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就对某些狭隘范围内东西感兴趣,如对电灯开关、地图、吊扇、走迷宫等,且有点强迫性,若被打断就会发脾气。这样的孩子,也缺乏人际互动,喜欢沉迷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但不抵触随父母出行、逛街、东张西望、理解场所规则。这样的孩子,未来也不大乐意社交,但行为大致符合社会规则。
三是,早慧和痴迷读书。有些孩子会过早自发看图识字,沉浸其中、乐此不疲、而非父母引导所致。这类孩子很早就喜欢阅读,显得高智商,但人际交往冷淡,朋友可有可无,容易被贴上ASD。的确,有些高智商的孩子,喜欢离群索居,不愿与同龄孩子玩耍,在社交技巧方面会弱一些,但并不符合ASD诊断。
四是,感知觉超敏问题。有些孩子天生对光、声刺激和触觉敏感和反感,在常人无所谓的刺激环境中,他们会显得烦躁不堪和逃避,也不乐意被拥抱或触摸,因而拒绝与其他孩子接触和交流,所以易被视为ASD。其实,只要屏蔽相关刺激,静观这类孩子,他们大都会有一定的社交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语言发展基本正常。
五是,其他心理障碍。如童年期强迫症、反应性依恋障碍、社交沟通障碍、回避型人格、精神分裂症(儿童极少见)、铅中毒等都会显现类似ASD的症状,但本质上有区别。记得当年随师兄沈晓明博士看诊时,好多铅中毒孩子表现出多动、学习困难、刻板行为、兴趣趋窄,活脱脱像ASD,后来经过治疗,大部分症状得到改善。那番经历记忆犹新,经验弥足珍贵。
另外,据报道,高达50%的患有22q11.2缺失综合征的孩子被诊断为ASD,实际上是“张冠李戴”了。该症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缺失病,早期表现语言发育迟滞、特殊容貌、先心病、听力损害等。遗传学检测,立马明了。
把上述孩子当ASD下诊断和拿去干预训练折腾,实在是对他们不公,须慎重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