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干预案例:家长该怎么正确干预?

分类:育儿知识

干预的孤独症孩子中,很多孩子会出现咬人、打人、踢人等「自伤行为」「攻击行为」,比如拉扯自己的头发、敲打自己头部、用头撞墙等……。这些“暴力”行为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有时也会使家长和老师们受伤,更严重的甚至会成为干预训练中的阻碍,严重耽误孩子干预的进展……

孤独症孩子有攻击行为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还是孩子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和没有掌握正确的「交流沟通」的方法。正确地干预训练可以解决孩子的这些问题。

老师们会如何处理「暴力行为」?

用柔软的东西隔绝伤害。当孩子开始暴力行为时,老师会迅速用豆袋等较为柔软的东西来隔绝孩子,这些柔软的东西作为保护的屏障,当孩子情绪爆发后,每一次攻击都会打到柔软的物体上,就不会伤害到别人或自己。大人要尽量避免用束缚的方式来控制孩子,减少孩子的自我伤害。对于喜欢咬自己的小朋友,也可以为孩子戴上手套,等孩子停止自我伤害后,老师再引导孩子回到干预训练中,通过科学干预手段逐渐消除孩子的暴力行为。

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干预案例:家长该怎么正确干预?插图-星连接

(图片来源网络联系侵删)

干预案例——

曾经出现过一个比较严重的「自伤行为」个案。

在干预的初始阶段,孩子一旦发作起来就会用右手反复捶打自己的头,因为发作频繁,孩子右侧的脑袋都已经高高地肿了起来。妈妈说道这个就忍不住流泪“我不求孩子能干预到多好,只要他别把自己打死就行……”。

经过老师们的细心观察调研,我们发现妈妈带孩子来上课的时候会路过一家幼儿园,然后孩子就会停下来用手抓住栏杆去看里边的滑梯,妈妈因为着急上课会马上拉开孩子……凭借多年的干预经验,老师们推测这个行为就是孩子崩溃自伤的导火索。

孩子路过看到了滑梯等设施,产生了想要玩的需求,但是自己又不会表达,而妈妈无视了孩子的需求强行把他带来上课,就这样孩子的需求没有满足,于是在干预训练时就会产生了自伤行为。

我们后来就建议妈妈每天早来半小时先带孩子去玩一下,跟孩子沟通好,玩一会就要去上课啦,上完后可以回来再玩,然后下课之后带孩子去玩一会滑梯再回家。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举动,大大减少了孩子在干预训练中自伤行为的发生,训练效果也直线上升,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效干预,孩子能力提升了、出口语了、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了,至此再也没有发生过自伤行为。

所以,孤独症孩子很多的暴力行为不是因为孩子本身喜欢暴力,而是还没有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表达不出自己的诉求,需求得不到满足,家长如果不能了解到这些行为背后的成因,只是一味采取“武力镇压”的方式阻止孩子,那么孩子的情况只会越来越糟糕。

家长该怎么做?

1、及时发现根本问题

「暴力行为」其实是孩子沟通表达的一种方式。当无语言孤独症儿童的正当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就很容易产生得暴力、自残行为,家长如果对其惩罚,将很容易打击孩子表达需求的积极性,对孩子发展极其不利。所以家长发现孩子的暴力行为时,最先想到的不应该是责备、惩罚孩子,而是要第一时间弄清楚其此类行为发生的原因。

2、切忌暴力恐吓

当孩子发生暴力、自残行为时,作为家长,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因愤怒而大声吼叫、责骂孩子,应当理智并有耐心的去处理。处理孤独症孩子暴力、自残行为时家长的态度要尽量温和,不要采取体罚、恐吓,骗孩子等处理手段。否则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可能会愈演愈烈,后果更严重!

3、改变沟通方式

家长可以试着用孩子能够理解和表达的方法来教他适当地表达需求。也就是以适当的表达来达到沟通功能,比如以语言、发声、手势、行动等方法来表达,以使需求获得满足,进而达到消除暴力行为的目的。

当自闭症孩子还不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来表达自己需求的时候,家长们一定要善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多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想想,或许问题很容易就解决了。

建议家长在干预的过程中为孩子做好观察记录,以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在干预的过程中有目标的加以训练,可以有效降低攻击行为的发生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