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社会适应能力,家庭教养方式很关键

发布时间:2022-03-13 分类:育儿知识自闭症专题 浏览量:214

培养孩子社会适应能力,家庭教养方式很关键插图-西米明天

小可眼神对视良好,但无语言,情绪不稳定,常有哭闹,除了对特定的事物感兴趣之外,对别的东西都不关注。

第一堂课老师以建立关系开始,拿出发声发光的玩具吸引其注意,小可挣脱妈妈的怀抱走向玩具,本以为找到了强化物,但小可看两眼就转头离开,并把玩具扔在地板上。老师引导小可捡玩具,小可便开始哭闹得不停,同时把鞋子蹬掉,躺在地上不愿起来。

这一幕在康复过程中很常见,尤其是对于无语言的孩子来说,哭闹往往是他们的“武器”。老师同家长的沟通中了解到,小可的家庭结构是三世同堂,奶奶对小可很宠爱,几乎是不舍得让孩子哭,都顺着孩子,所以小可扔玩具的行为从来没有得到过干预。父母也因为小可各方面发育迟缓,对孩子多了一份宠爱,也正是因为过度宠爱,导致小可的行为问题。

意识到小可的社会适应性差是家庭教养方式的原因,老师同妈妈宣教了教养方式的重要性。

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同样,对于孤独症儿童也不例外,有研究表明,孤独症儿童的行为表现同父母的教养方式也紧密相关,正向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培养孤独症儿童感知及社会适应能力,而消极的教养方式则会造成生活能力等各方面的障碍。

关于孤独症儿童的正性教养方式,有以下几点建议供家长参考:

01注意分析孩子行为的功能

有的家长会觉得孩子还小,很多东西都不懂,哭闹只是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长大就好了。但其实不然,每个行为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家长不同的干预方式会起到不同的作用。行为的功能主要有4种:逃避、获得想要的、寻求关注和自我刺激。对于没有语言的孩子来说,他们常常用哭来获得想要的和寻求关注,如果因为孩子哭就给予其想要的,久而久之,哭变成了孩子的表达方式。正确的做法是教孩子伸手指物、拉大人的手去拿或发出声音来表达需求。

02坚持原则,让孩子学会承担“后果”

由于语言沟通能力障碍,在做错事被批评时孩子常常用丢玩具或发脾气来表达情绪,甚至出现敲头等自伤行为。一旦孩子出现这些行为,家长往往都很着急,马上予以制止,并“妥协”。家长的妥协其实是在强化孩子的这些不当行为,下一次孩子只会用更强烈的方式来表达情绪。正确做法应该是,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在能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不制止孩子的自伤、发脾气等行为,予“冷处理”方式,若孩子乱扔玩具被批评,则要求孩子自己把玩具收拾好。当孩子每次扔玩具都要承担“自己收拾”的后果时,扔玩具这个行为就会减少。

03学会放手

孩子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缺陷,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在大环境中会受到欺负,便把孩子保护起来。有时候由于表达方式不当,会出现与其他孩子起冲突的现象,家长立刻上前干预。其实,如果是在可控范围内,家长大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适当地引导孩子正确的处理方式,如教孩子表达“这是我的”“你不要碰我”等等保护自己的方式,逃避只会剥夺孩子学习的机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同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由于学习障碍,教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正性的教养方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帮助改善社会交往、语言沟通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