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人际关系训练法:自闭症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的理论背景
发布时间:2024-03-17 分类:RDI人际关系发展 浏览量:151
自闭症人际关系发展干预法(RDI)的理论背景深受儿童社会性发展和自闭症核心缺陷研究的影响。RDI的创始人Steven Gutstein博士将人类的社会交往系统划分为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两种类型。
静态系统:
静态系统以固定的规则和结构为特征,具有高度的可预测性。在人际交往中,静态系统的规则是明确的,遵循这些规则可以完成交往活动。例如,在商店排队购物、在车站排队购票等都是静态系统的例子。这种交往模式相对简单,适合处理一些可预测的社交情境。
动态系统:
与静态系统相比,动态系统的规则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在动态系统中,需要处理大量信息,并且要关注对方的情绪和感受,因此需要交往者随时做出调整才能顺利进行。例如,与人聊天、参加聚会等活动都属于动态系统。
Gutstein认为,静态系统属于工具性的技能,不需要情感投入,而动态系统则需要处理大量信息,需要情感协调。因此,他认为,为了真正长久地建立人际关系,必须具备动态系统的交往能力。
儿童人际交往技能的发展阶段: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Gutstein将一般儿童人际交往技能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四个层次:
1. 调适阶段(0-6个月):婴儿在掌握互动经验的过程中,逐渐能够扮演更加主动的角色。
2. 互动学习阶段(6个月-1岁):此时儿童已经具备了担任经验分享互动伙伴的能力。
3. 即兴变化与共同创造阶段(1岁-1岁半):儿童开始具有调整自己、避免互动协调失衡的能力,并开始理解即兴互动。
4. 分享外部世界阶段(1岁半-2岁半):儿童开始认识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进入了分享内心世界的过渡期。
5. 分享内心世界阶段(2岁半-4岁):儿童能够分辨出人们的外部表现可能与内在的真实感受不同,同伴成为他们在想象世界中的重要合作对象。
6. 连接自己与他人阶段(4岁以后):儿童已经习得了与他人互动的基本技能,初步具有了心理理论能力。
正常儿童能够自发地习得上述人际交往能力,而自闭症儿童由于内在的心理发展机制问题,社会交往和语言发展出现障碍,人际交往的技能只停留在工具性层面,而没有发展出经验分享的能力。RDI疗法旨在通过针对性的干预,帮助自闭症儿童克服这些交往缺陷,发展出更加丰富和深入的人际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