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特教老师,自闭症训练方法有很多,行为学派和发展学派的争论曾经一度走向极端。现在的趋势,却是各种理论开始融会贯通了。
对于孩子,最长远的目标是:改善核心障碍(社交情感),提高生活质量(自理技能),融入社会群体(工作技能)。
前两个大目标需要同时进行,又可以分解成小目标。能力评估非常重要,从评估结果中了解孩子的能力程度。但不止如此,评估结果仍可以细分。以语言能力为例,孩子会模仿单音、叠音,不会模仿双音节词,从模仿单音到模仿双音节词,这中间还欠缺什么?这里又可以做个更专业的语言评估,有经验的老师也可以根据经验得出简单结论。细分能力范围,我们要多想想为什么,为什么孩子的发展是从1到2,为什么有的孩子发展到2之后卡住了。
上面只是举个例子。熟悉孩子的能力程度和发展规律,才能对症下药。能用的方法有很多,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永远不变。这些方法都是我们学习生活中的工具,重要的是好用。
没有口语的孩子,在教他们语言之前,我可能会用到PCI游戏,帮助他们学习配合能力、眼神关注之类。学习语言的过程,模仿发音,有时也需要做口肌按摩,从被动训练到主动练习。被动训练是老师给孩子辅助做口肌口型训练、呼吸训练,这样做确实有强迫孩子的成分。那么中间可以加入游戏,引导关注,情感交流,使训练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接下来要求他主动做口型时也会更容易配合。
对于小龄孩子,ABA中的DTT回合操作更容易帮助他们建立规则。规则建立起来,大大减少情绪问题的发生。而对于已具备基本社交能力、语言不错的孩子,我希望他们发展出主动性和创造力。社交故事,PCI团体游戏,丹佛模式中也有讲到团体游戏,上课基本不会局限于一种模式。如果他们在游戏中有不适应的行为,可能又回到DTT模式,建立游戏规则。当然这里的DTT具体做法跟小龄孩子又不一样了。
有些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确实是与感统不足有关,多做大运动确实有效果。还有些孩子情绪问题是由感知觉刺激引起的,除了教他理解表达情绪,还要做些感知觉方面的“脱敏”。地板时光,在玩的过程也可以涉及很多方面的能力,或把其他方法结合进来。现代ABA中也加入了眼神关注、相互协调等基础社会性能力。方向对了,方法有了,剩下就一步一步地走,稳扎稳打。
这是我作为老师一点经验感悟,与同行老师家长们共勉,并恳请互相指正。